《小学生诚信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报告
(2020-04-27 12:39:50)
标签:
教育 |
《小学生诚信教育》案例分析一
宝塔区宝塔小学课题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校进行常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为人以诚,待人以信,要从生活中每件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一、背景
张佳宇,男,三年级学生。缺乏诚信,爱说大话、空话,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抄同学的作业,甚至编合理的理由应付老师的作业检查,还不时对别的同学说三道四,在集体生活中与别人格格不入。更因为他有这些坏习惯,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交往,缺少真正的朋友,表面开朗,实则内心孤独。朋友之间的交往必须遵守诚信的原则,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会认为你信不过,无法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失去了诚信,别人就不愿或不敢再与你交往。而这种后果是不会马上就能显现出来的,很少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发现自己与朋友疏远了,无法融入集体之时,往往追悔莫及。于是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张佳宇的案例正是这种情形。
二、事件分析
(一)关心、理解孩子,与他交朋友
理解是诚信教育的前提。在对张佳宇进行矫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热爱学生、理解学生的原则。首先把他的座位换到前面一点,并告诉他,老师愿意和他交朋友,相信他各方面都可以做好;其次在学习上给他以更多的帮助,尽量鼓励他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用放大镜寻找细小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赞扬;最后是经常找其聊天,帮助其克服困难,了解内心感受,洞察他说谎的真实想法。和他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纠正教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教育学生树立诚信观
交朋友要讲诚信,无诚则无信,无信则无友”,这是朋友交得久的关键。我尝试应用例子和故事说明不讲诚信的坏处,使他明白讲友谊是可以长久的,时间是衡量友谊的尺子。屡屡失信于人,就会如同《伊索寓言》中喊狼来了的孩子一样,待到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真的去救那个孩子的。通过心理换位,使学生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他用诚信维护友谊,做一个一诺千金的孩子。要求他具体做到:作业不做是什么原因就是什么原因,
不能抄袭作业,不懂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完成就要向别人道歉,或者接受惩罚,这样才能取信于人。慢慢地,张佳宇意识到撒谎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之严重,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会觉得他信不过,无法对他产生信任感、依赖感。使别人今后不愿或不敢再与他交往,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朋友。原因找到了,张佳宇从内心深处有了改正的念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家校沟通,使诚信无处不在
学校的诚信教育赖于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在多次与家长联系后,我们向其家长提出了以下要求与建议:
1、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他是个自尊心、自卑感极强的孩子。
2、家长应该言而有信,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3、父亲要纠正粗暴、单一的教育方式,母亲则不能对孩子溺爱、娇惯。家庭教育要努力做到严格要求与理解宽容的有机结合。
4、平时注意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主要是帮助孩子克服撒谎、任性的毛病。
5、多给孩子改错的机会,使其不断感受讲诚信所带来的快乐。
四、案例反思
诚信,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人的内在修养,是一种令人敬仰的道德素质。诚信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诚信的人,光凭说教是难以有成效的,因为小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道理。另外,诚信美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这个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世界,
应该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让诚信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生活,形成一种具有辐射力的环境,让学生浸润在其中,通过真实的感受、领悟和提升,自觉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信就像一棵树,需要在生活的土壤中生长,灿烂的阳光、清新的雨露和充足的养分,一样都不能少。
诚信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除了家长、教师的努力之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助及学生自身的积极配合。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既持之以恒,又潜移默化,才能培育出讲诚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