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李玉)
(2020-06-26 20:13:33)分类: 培养任务 |
小学生好奇、好异,蕴藏着极强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我看过一位老师在六年级学习“长方体体积”这一节课时,他让学生拿了学具,根据所学内容,联系身边,自己出一道数学题,其中有一个小组拿了一个金黄色的包装盒是这样给我们展示的。首先根据这个盒子自己编了一道数学题:这个盒子长30厘米,宽12厘米,高10厘米,让学生们计算出它的体积。当然了,因为有了前面一个组的铺垫,知道V=abh,根据体积计算公式,很容易计算出这个盒子的体积。那就是30×12×10=3600(立方厘米)。计算到这里,他启发到,同学们看,这个盒子金光闪闪,发出耀眼的光芒,很像什么呢?学生一言即中“金砖”!那么,这块金砖需要多少钱呢?我们要想知道这块金砖多少钱,那我们的知道什么条件呢?孩子们又是一阵讨论,说:“要想知道这块金子需要多少钱,就要知道它的重量和单价。”学生的疑问也许藏在心里好久了,有的同学欲言又止,在老师的“煽动”下,他们随即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那就需要我告诉他们重量和体积不是同一个概念,重量≠体积。那老师告诉了学生一个公式m=ρv,ρ表示的是密度,m表示的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金子的密度是19.32克立方厘米,每克金子售价是389元。学生们经过计算得出了结果。
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了学生对其进行创新的动机。
1.指导学生观察。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启动器。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的指导,科学地应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形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的回答来看,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为理解圆有无数条半径提供了感性材料。
2.引导学生想象。
想象力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要使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进而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一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就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3.激发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多源于疑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保护和开发学生的会提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中要多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真正做到学问、学问-----会学、会问。
4.鼓励学生求异。
这是发展和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思维,在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加强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方面的训练。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首先,老师会组织学生辩论,激发创新思维碰撞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以围绕问题在课堂上辩论,通过争论,可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得到新知识,而且记忆深刻。这比老师直接讲解好的多。
记得在教学零的除法时的辩论:反方:0除以任何数都得0。
正方:不行哦。
反方:把0颗糖平均分成5个人,每人分到0颗糖,这样行呀。
正方:我们知道1÷1=1;100÷100=1……相同数除以相同数都得1,那么0÷0=?不是也等于1吗?
反方:对呀,0÷0=1,是个特殊的例子,我用乘法来验算也是可以的。0×1=0, 也是可以的。
正方:那0个东西0个人来分还得1个呢?由此可知,0不能做除数。
其次,课上会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提升探求创新知的能力迁移学习的方法,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去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也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并且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也在迁移学习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例如教学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教材的安排是:一桶油重100千克,(1)求3桶油重多少千克。(这是整数乘法题)(2)求1/3桶油重多少千克。(属一个数乘以分数的题)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式都是:“每桶油的重量×桶数=总重量”。这个数量关系式就是它们的“共点”,即知识的连接点。从意义上看,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也是分数意义的延伸,两种意义有着内在联系。因此,分数意义也是知识的连接点。在教学上紧紧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让学生列出第(1)题的算式:“100×3”,并说出数量关系式后,问:“如果每桶油的重量不变,求1/2桶油重多少千克又怎样列式呢?”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推理,列出算式:“100×1/2”。接着引导学生看图进行思考:“求1/2桶油重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是把一桶油的重量100千克平均分成两份,求其中一份的重量,也就是求100千克的1/2是多少”,即“100×1/2就是求100的1/2是多少”。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而迁移到;(2)求1/3桶油重多少千克。“100×1/3”就是“求100的1/3是多少”。由于抓住了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和内在联系,所以使学生能很快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提升了创新能力。
最后,课上要会加强小组合作,增进交流,提高创新意识。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通过沟通信息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协作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各个面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接着小组动手剪、拼课前准备的学具。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小组内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创造的技巧,而是在全方位的改造学生学习的过程;创新教育也不只是一种重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以更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
我想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筋,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中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并养成敢于独立思考、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同时,我们教师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