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上这样一节常态课的初衷
这学期,学校特别重视常态课的教学,一直在随堂听课。特级教师任洪于对常态课的特点作了精辟的概括:常态课应该是不做作、不作秀的课;常态课应该是承认每一课是单元教学的一部分、不可能承载更多内容的课;常态课也是常有缺陷、不完美的课;常态课也是不必太去迎合听课老师的心情愉悦的课;常态课还应该是便于学习和借鉴的课。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确实让人惊艳钦佩,但现实教学不可能都象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教学基本是常态课进行的,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数学常态课是一杯醇香的酒,伴随学生久远而芳香四溢,它远离花哨、造作,却亲近扎实、纯朴。我们的常态课中,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风格,但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课堂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教学是“看花容易绣花难”,但我们的对象、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就在想,作为学校教科研负责人,作为学科带头人,我该带头示范,从我做起,开放我的常态课堂,对同事、对家长开放,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多提宝贵意见,通过组内、校内、家校多方研讨,促进我们的常态课优质化,让学生获得发展。
二、我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首先是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算式的理解。练习由浅入深,由客观题到开放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创造机会激发学生“说”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让学生有事做,让他自己去想,自己去思考,然后让他把内心思考的东西用语言说出来,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让学生喜欢上'说'数学,在'说'的过程中学习、理解数学,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说'数学可以在师生、生生之间架起良好的交流对话桥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科,不断促进思维发展,让数学课堂绽放说之花。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想跟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还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操作,来感知余数;应留给学生更多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还有许多环节的处理上,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有进步。感谢同事们,这些年来对我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在教学路上走的踏实。更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帮我、也促进我们,打造优质常态课,让常态课通过我们的智慧和灵动演绎精彩无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