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结合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20-05-07 10:17:42)
承担单位:海门市实验小学
主持人:吴海燕
1.基于弘扬民族文化的现实需要
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诗文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中耀眼的明珠。作为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古诗文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相当的比例,它语言凝练,蕴含情感,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故此,学习古诗文是小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
2.基于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古诗文素养培养目标的应答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的“总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古诗文作文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 基于目前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现状的思考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瑰宝,因此,对于“古诗文”的研究历来不胜枚举,不管是诗文的教学策略还是诵读方法、内容鉴赏等等,都呈现了非常详尽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是建立在“如何学好这一首诗”的基础上。当前的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现状依然是:大多是老师在课堂上精细讲解,学生在课后死记硬背,对古诗文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文。很多学生面对一篇新的古诗文阅读无从下手,不能体会诗词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更无法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枯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出现了不爱上古诗词课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古诗文教学再次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
因此,我将《课内外结合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从教学实际出发,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个高效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师教学有“法”可用,有“法”可循;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喜爱程度,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感受古诗文的无穷魅力,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我们的孩子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对课题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从课题立项到现在,我们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特别是在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进行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进行具体化厘清。
1.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
(2)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3)转变教师教学古诗文的观念和方式,在不断创新中探索古诗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效率。
2.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
课内外结合是指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不仅仅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上出现的所有古诗文,还有海门市阶梯阅读中补充的古诗文,以及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拓展的课外古诗文。课内外相结合,完善古诗文的教学。
小学语文是指研究的对象是小学阶段一~六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非常适合古诗文的启蒙教学。
古诗文教学是指关于古代诗词、文言文等题材内容的教学。尤其是小学特有的“小古文”,大部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兼具语言美感和深刻思想,这些短小的文言和半文言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本课题提出的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是指以教材中的古诗文为圆点,以课外补充的古诗文为半径,通过课内和课外古诗文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古诗文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懂得如何在古诗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进行选择和优化,切实提高学生古诗文的学习、鉴赏水平。
3.对课题研究价值的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吸收前人的经验成果,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探索小学语文古诗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在小学阶段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学习内容进行完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从“学”的角度唤醒学生的力量,提升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构筑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重塑教师的课程思维方式,迫使教师自身转变知识观,建立起高质量的知识间的联系。
4.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主要探索新课程对于小学生古诗文学习要求的视野下,古诗文学习的方法、策略和途径,其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进行“单首学习”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对教材中不同单元,甚至不同年级的古诗文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整合,并通过内容及形式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将“组诗学习”“文学鉴赏”“精神培育”“文化品味”等内容融入日常的古诗文教学,为古诗文学习注入全新的活力,全面提高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品质。
(2)这一课题研究,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改变,还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的项目式学习”。
三、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设计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内外结合进行古诗文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探索,更新古诗文教学的理念,优化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使之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应用。
2.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构建高效古诗文教学的语文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本校教研特色。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会对古诗文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进行选择和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
2.在研究实践中,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适时推广。
3.引导学生掌握并实践课内外结合进行古诗文学习的方法,并利用这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其它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古诗文学习现状,并认真分析,以判断“课内外结合进行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效果。
2.文献研究法:围绕本课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通过搜集、学习古诗文教学的新理论,获得最新的信息,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以保证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深度。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研究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总结出实验的主要经验,及时推广运用。
四、研究思路、研究过程和成员分工
1.课题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将从现状分析、文献梳理入手,对学校古诗文学习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探索、记录反思、修正完善、提炼经验、形成可供借鉴的操作模式。
2.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20年4月~2020年5月)设计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实施阶段(2020年5月~2021年5月)制订研究规划,明确研究任务,结合实际扎实地开展行动研究。
(3)总结阶段(2021年6月~2021年12月)收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接受结题鉴定。
3.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及负责人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 |
|
阶段成果(限5项) |
我校学生古诗文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
调查报告 |
2020.12 |
顾玲玲 |
|
课内外结合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学习材料资源集 |
资料包 |
2021.3 |
王雁华 |
|
|
课堂教学展示汇编 |
案例集 |
2021.10 |
江丽娟 |
|
|
课内外结合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方法、路径 |
论文集 |
2021.11 |
高海英 |
|
|
最终成果(限3项) |
结题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1.11 |
吴海燕 |
|
《课内外结合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案例汇编 |
案例集 |
2021.11 |
江丽娟 |
|
|
《课内外结合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论文集 |
论文集 |
2021.11 |
张海燕 |
4.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
课题组核心成员(不含主持人,不超过5人) |
姓名 |
工作单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
吴海燕 |
海门市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语文教学 |
全面主持和管理 |
|
|
张海燕 |
海门市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语文教学 |
课题实施与过程管理 |
|
|
高海英 |
海门市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语文教学 |
课题实施与过程管理 |
|
|
王雁华 |
海门市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语文教学 |
案例研究与资料收集 |
|
|
顾玲玲 |
海门市实验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语文教学 |
案例研究与资料收集 |
|
|
江丽娟 |
海门市实验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语文教学 |
案例研究与资料收集 |
五、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研究人员力量的保障
课题主持人为海门市骨干教师,校教科室负责人,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多次执教南通、海门市级公开课;在海门市“弘謇杯”教学基本功比赛、海门市小学语文优课评比、海门市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中,均获最高奖项,并多次代表海门参加南通市比赛;在江苏省“师陶杯”“杏坛杯”征文比赛、南通市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评比中,均获一等奖。本课题组的成员在语文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均有着勇于探索、勤勉扎实的美好品质。她们身在一线,均可把自己所任的班级作为实验班,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研究。
2.时间保障
学校将严格按课题研究的时间部署,保证课题研究的充裕时间,认真做好课题的开题、中期论证与结题,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经费保障
课课题启动后,我们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保证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调查实践、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支出的如期支付。
4.制度保障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将建立课题管理制度,规定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
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641000663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