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张天健)
(2018-09-21 11:13:45)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作文素材 |
原文地址::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张天健)作者:wqxx5570
转载: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张天健)
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施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其主要倾向的表现方式有望月、念月、问月、呼月、揽月、邀月、留月、寄月、赊月、买月等等,这寄托了他酷爱自由、追求解放、同情不幸、鄙弃尘俗、叛逆不羁的思想性格,构成了他超现实的浪漫境界,风格雄浑。李白爱用月亮意象,是因为自然万物中,月亮更具普遍性和永恒性,它光明、无私、厚爱的属性,使之成为李白钟爱人生的心灵对应物。
自古以降,诗海寻踪,把月亮写进诗歌的篇章真为汗牛充栋,然而,在众多的篇章和诗人中,应推李白独占鳌头。用他诗歌写月亮总量的比例和表现方式的丰富来看,决不是言过其实。何以李白写到月亮的诗会那样脍炙人口?李诗中月亮的意象如何?都是值得研究的。
人们对诗歌审美观念的过程,是“意象”的探索过程。其审美对象是艺术的物质材料唤起的观念,而不是物质本身。李白诗中的月亮,是艺术的物质材料—“象”,象,即语言在审美主体的头脑中所唤起的事物的表象。组象,是语言的组合作用于审美主体的感官之后,在审美主体头脑里唤起的客观世界的映象,这是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并不是客观物象的机械反映,从物象到意象必须有诗人的艺术创造。显然,“意”是审美主体通过 “象”所领悟的精神意义,所受到的思想启迪和感染。这就是说,物象进入诗人构思,就带上诗人主观色彩,一方面由诗人审美经验的筛洗淘选,符合诗人美学情趣和美学理想,另一方面又经诗人感情的化合涂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志,这两方面能入于诗中就是意象。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施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一是作为最亲近的物象。由此而构建意象,其主要倾向的表现方式如下。
一、望月:这是人们最习常的对月亮的组象方式。李白的名作首推《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月而思,因思而望。故乡,明月;明月,故乡。诗是明白的,也是深沉的;是最容易理解的,又是体味不尽的。如此自然连在一起,透过望月,捕捉诗心,组合意象。诗人没有说出的比他已经说出的要多得多,月亮,是属于游子的;游子,是属于故乡的;故乡,是属于情感的;情感,是属于诗的。无言的信息在俯仰之间,顿成绝唱。他另一首望月名篇是《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怨深,夜深;帘内,帘外。就这么单纯,去表现极不单纯。似人怜月,似月怜人。诗不见姿容,不写心里,诗人冷静得象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人进入诗情最幽僻处。长夜寂寥,她在阶下久久悄立。她是在想什么?或是什么也未想。夜露清冷侵入罗袜,她才醒悟回屋,放下水精帘,又未回内房,只痴痴凝望帘外的秋月。图象凄冷透出气息扑面袭来,一个被压迫的形象,强烈地唤起我们的同情心,构成象外之意,为她不平,她为什么成这样?是谁使她这样?一个望月细节,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萧士贾评曰:“无一字言怨,而显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真可谓情在景中,神传象外。
二、念月:由于诗人与月亮至为亲密,念月便常成诗的意象范畴。《忆东山》云:“不向东山久,蔷薇儿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托月怀思,诗人的系念是历久弥深。他还因月兴怀,如《夜泊牛诸怀古》:
牛堵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诗用东晋谢尚将军闻孤贫文士袁宏咏史史事,袁宏怀才得谢尚所知而荐引致仕。李白诗虽空托其人,实有知音不遇和世无知音之感。但实托其人之作也有:“峨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山月歌》)此诗用月起兴,借月怀人,前二句触忆同友人赏月见景;后二句今途中夜发,无月思月,君指“月”,月成了友情的化身。
三、问月:对月,李白还延展思维,开拓寥廓空间,如《把酒问月》:“青夭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劈头一问,不见端倪,是醉语,暗点诗人已醉。又从酒到月,月到酒。其中“人、月”的反复对照,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无始无终,从生命观念开拓庄严的宇宙意识。月亮的出没多变而有规律,隐含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好象与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微妙的默契和联系。他阐述哲理,寓托人生失意感慨。诗人塑造了永恒、美好神秘的月的形象,也塑造了一个高洁出尘然而失意的诗人自我。
四、呼月:人对月亮印象最深和见得最多是儿时,而且儿时月最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在幼小李白心灵里,明月已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但物象的组合也意趣不同,寒月带着凄凉心境,冷月透着孤峭性格,圆月带着祥和气氛,白玉盘的纯洁和瑶台镜的浪漫正表现了诗人祥和纯美的童心。的确,一轮满月柔和、明亮而不耀眼,清凉而不寒冷,容易与人相亲,幻想联生,此诗用一个又一个新奇幻境,展现他起伏不平的感情。圆月本是团圆重逢的象征,是迫切希望的寄托,故无月时盼有月,月缺时待月圆。圆是苦中有甜的期待,是憾事中求乐事的呼唤。如此诗又用“蟾蛛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沈德潜一语道其主旨:“暗指杨妃能惑主听。”(《说诗眸语》)诗人刺玄宗沉酒声色而致国家危殆的憾事,从呼月展示强烈关切国运的忠心。
五、揽月:如果单纯注意诗人呼月显示美的童心一面,那么攀月揽月则是酒酣兴发的豪语:“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从“攀,揽”飞动健劲的形象中看到诗人对高洁理想的向往追求,把感情升华到最高点,诗人的精神尽可在幻境遨游,而身体却羁在污浊的现实,现实没有遨游的天地,当他从幻觉回到现实,就更强烈感到无法忍受理想与现实难以调和的冲突。难遣的优愤,使感情一跌千丈,抽刀断水,那不可能摆脱而又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积极,昂扬,与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的形象决然相异。他在苍凉愤慨的诗歌中,用揽月述说他豪兴未尽,也述说他惟明月是知友。我们从揽月意象中看到他崇高炽热心灵对庸俗社会的抗议。
六、邀月: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随意约请。名诗《月下独酌》云: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
明月伴他饮、伴他歌、伴他舞,把明月、身影当同伴邀请,分明是孤单的却又为此热闹,这不是颠狂的“象”,诗更深刻揭示他内心的孤独感,极奇妙的想象和极孤独的感觉相辅相成。李白有“济苍生,安社樱”的抱负,然而除一度被召入朝外,终生郁郁。他自身孤独感与向往永结“无情游”,是对社会彻底失望的反映。社会人生中找不到“有情游”,这“无情游”的珍贵,更衬托他对现实的不满。
七、留月:诗人既尽邀月,自然想留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禽山》)诗作于天宝初,记述访道高山结识的朋友。托意于月,月不可留却要留,而且要“长留”。诗人孤独,并意识到不可能在庸俗社会找到知友,这一清醒认识源于对庸俗社会的彻底失望,诗却通过月亮的意象婉曲表达出来。月光一片,挂在溪泉流淌,古松青翠的山林,篙山的纯净、清美,由于“长留”二字,具有奇幻的追求,突出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意志力量。
八、寄月:在诗人的意念中,明月还可带他的心送朋友到远方,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人胡应麟称此诗“有挥斥八极,凌厉九霄意。(《诗蔽》)只是从诗组象的气度而言,而此诗叙月夜思友,又因月寄情,融同情、友情、愁情为一体,意象深沉而显豁。末二句一联达三意:一言诗人心中愁结,无人能理解;二言明月无私,光分两地,我与友人都能看见;三言唯明月能将愁心寄与。诗人的奇想,将无情感之月,变成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并把愁情与怀念带给远方不幸的朋友。诗中一个愁字,传神写照,有个人抱负不伸的愁,有孤独
不随俗的愁,更有怜友不幸的愁。尤须提到,此诗本六朝诗人齐解的《长门怨》“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和曹植“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故敖英评日:“兼裁其意,撰成奇语。”(《唐诗绝句类选》)说明他继承传统,但不蹈袭前人而又高于前人。千载以还,读之仍令人感发万端。
九、赊月:月之能赊,是诗人的奇想。他陪族叔李哗及贾舍人游洞庭,诗云: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还有《送韩侍御之广德》:“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洞庭月要赊,东山月要赊,一赊再赊,他生活里是离不开明月的。无月便象赊酒一样到处去赊。钟惺《唐诗解》评日:“写洞庭寥廓幻杳,俱在言外。”这只是表象。我认为“赊”乃预借之意,其时未有明月。而象外意则寓托他在黑暗中强烈追求光明。
十、买月:月可以赊,当然更可以买:“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此诗的意义当然不止是对金钱社会的嘲弄,更主要是宜告明月无私,明月的高尚品格,买月又将月作直接审美对象,暗示它方便、富有、谦虚廉价,故诗人用极度高兴,极度热爱的感情从象外意中传出。
上列十点决非全部概括了李白对月亮的意象组合方式,前述他组象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点,最美的和最亲近的,由此而折射出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则是诗的象外之意。那么,从上列论诗中可以概括出,李白用月亮组象,其象外意寄托他酷爱自由、追求解放、同情不幸、鄙弃尘俗、叛逆不羁的思想性格,他的感情绝不掩抑收敛,强烈地要求摆脱羁束。因此,习常的语汇不足以表达蓬勃激情,也就借助非凡的夸张;现实不足以骋其想象,就用奇丽惊人的幻境,构成超现实的浪漫境界,风格雄浑。司空图论雄浑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品》)可证李白诗歌月亮的意象。
猎览李白诗,我们还见他“摩月”,“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辞月”,“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u梦月”,“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步月”,醉起步秋月,鸟还人亦稀。”《自遣》)“泛月”,“轻舟泛月随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东鲁门泛舟》)等等。
此类诗歌,其组象方式,都属于动态表现,即从语法规则来看,都是动宾组合。他何以如此选词?是动词才能显示他力图摆脱精神拘束的雄劲力量,是动词才能显示他豪纵啤脱流俗的磊落襟抱。这一类诗往往兴发无端,起落无迹,感情突转,跳跃驰骋,痛快淋漓地抒写极不得意。例如游仙诗“梦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梦的起点,是月光伴送,倘恍莫测的幻境,深刻反映他天宝三年被玄宗赐金放还,政治失意,藐视权贵,粪土王侯的决绝态度。一个昂扬豪纵的诗人李白,令人倍感光辉。当然,静态组合,诗人一样有不少名篇,稍作例举,恕不论及。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谢公亭》)“万里浮云卷碧天,青天中道流孤月。”(《答王十二》)“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等等。月亮在诗人的笔下,随意组象,造就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一个美妙的世界,一个宁静深远的世界。
另外,李白诗中的月亮还有特殊表现的意象组合,例如《长门怨)}: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此诗特殊在通过“移情”作用把宫女之愁倾注到自然景物“月光”中去,月光也深深触动而具有同情心,想到长门殿伴慰宫女,助解孤寂;可是宫女反望月生悲,“别作深宫一段愁,”他认为月光是故意作对,偏来独照长门宫里不幸的人,使她长夜唯眠。全诗用明月烘托愁思,用意极深婉,可谓用深心写出。唐汝询悟其神云:“上联因时而叙景,下联即景而生愁。月本无心,哀怨之极,觉其有心耳。”(((唐诗解》)他另一首《独流篇》:“罗伟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简直让月亮走进生活。从无中生有,按虚者实之,感情的脉脉流水便从虚无而入,在虚中生情盈满,却又实者虚之。诗透过月光普照的世界是一种美,一种空,静谧空阔;月光活跃的夜晚也是一种美,一种空,清幽空寂,无物是空,无声也是空,空灵的美遨游思想感情的野马,是诗人性灵的解放。极少有诗人意象组合能臻此佳境。至于用月的“比喻”组合意象:“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越女词》)用月的“成语”组合意象:“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丁都护歌》)用月的“借代”组合意象:“齐有调倪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古风十》)明月借代珍珠,然后再作暗喻,充分显示一代诗才意象组合方域的丰富和开拓。
李白何以如此爱用月亮意象入诗?仅仅是月光的明亮、皎洁、辉耀、澄澈、冰清玉洁、纤尘不染吗?这是非本质见解。我以为,在自然万物中,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月是人生艰难历程的亲密旅伴,是荣枯聚散升沉起落的历史见证。它光明、无私、厚爱的属性,使月亮成为李白钟爱人生的心灵对应物。的确,李白诗用月亮组合的意象频率很高,他对月亮意象优秀传统诗歌继承吸收,含英咀华。前面谈“寄月”意象已经论及,而他创作的诗歌名篇,又作为新传统为后代继承创造。如苏轼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直接源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辛弃疾的词作名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显然就受李白“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影响。
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深挚地表现他恋月爱月的情怀,他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与月相关。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他的悲欢离合相似;月亮的明暗显隐,与他感情的亲疏浓淡相关;月亮的昏晓出没,又与他离散的远近久暂相通。李阳冰《草堂集序》说他是因梦长庚入怀所生,故名白字太白。星月相依,谅他儿时就建立了爱月的特殊感情。而他的死尽管诸说纷纭,但流传很早的“醉月沉江”历来为人重视,不仅有地迹可证,据宋人洪迈《容斋笔记?卷三》、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等都说他乘醉捉月沉江而死。李白诗中如此丰富的月亮意象,约略也可窥其端倪。
下面转自http://blog.tcedu.com.cn/group.asp?gid=48&pid=4218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二、“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1、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 李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相映成趣。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李白也圣洁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闲适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这水月一色之中。
2、醉月——体现浪漫与超脱
李白喜欢在月下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后看月,月也与之同醉。于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功名富贵不能长在,不如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醉月”是李白的夫子自道,表现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3、邀月——体现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诗人玄妙的灵感和内心的吟唱,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大智慧。李白在孤独中独守着心灵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为。《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好像是不孤独的,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是找不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遥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4、揽月――体现豪迈与洒脱
李白常有触云近月之想。《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以“举手可近月”的丰富想像力,极写出太白峰的高峻。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已经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揽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登上谢朓楼,想起自己年华已逝,而功名难就,于是把酒临风,高楼酣醉,意气豪迈之时,神思飞越,他想乘风归去,他想拥月入怀。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超越时空的想像,诗人将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5、赊月——体现童心与纯真
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净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诗人要乘兴远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办?去赊月吧!李白曾说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用一钱买”是“赊”的最好注脚。月色岂能“赊”,然而著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面对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贪婪,只赊取一点,便知足而乐,而既是“赊”,是要还或是用钱兑付的,这又表现出诗人的谦虚与可爱。
6、问月——永恒的时空感
李白是一位诗人,有时又是一个哲人,他向月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是醉语,从而倍有诗味。月与人的反复对照,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无始无终,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于是,李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感。
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
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所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一是最亲近的物象。由此构建意象,造就了一个纯净、宁静的世界。
--------转载
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施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其主要倾向的表现方式有望月、念月、问月、呼月、揽月、邀月、留月、寄月、赊月、买月等等,这寄托了他酷爱自由、追求解放、同情不幸、鄙弃尘俗、叛逆不羁的思想性格,构成了他超现实的浪漫境界,风格雄浑。李白爱用月亮意象,是因为自然万物中,月亮更具普遍性和永恒性,它光明、无私、厚爱的属性,使之成为李白钟爱人生的心灵对应物。
自古以降,诗海寻踪,把月亮写进诗歌的篇章真为汗牛充栋,然而,在众多的篇章和诗人中,应推李白独占鳌头。用他诗歌写月亮总量的比例和表现方式的丰富来看,决不是言过其实。何以李白写到月亮的诗会那样脍炙人口?李诗中月亮的意象如何?都是值得研究的。
人们对诗歌审美观念的过程,是“意象”的探索过程。其审美对象是艺术的物质材料唤起的观念,而不是物质本身。李白诗中的月亮,是艺术的物质材料—“象”,象,即语言在审美主体的头脑中所唤起的事物的表象。组象,是语言的组合作用于审美主体的感官之后,在审美主体头脑里唤起的客观世界的映象,这是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并不是客观物象的机械反映,从物象到意象必须有诗人的艺术创造。显然,“意”是审美主体通过 “象”所领悟的精神意义,所受到的思想启迪和感染。这就是说,物象进入诗人构思,就带上诗人主观色彩,一方面由诗人审美经验的筛洗淘选,符合诗人美学情趣和美学理想,另一方面又经诗人感情的化合涂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志,这两方面能入于诗中就是意象。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施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一是作为最亲近的物象。由此而构建意象,其主要倾向的表现方式如下。
一、望月:这是人们最习常的对月亮的组象方式。李白的名作首推《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月而思,因思而望。故乡,明月;明月,故乡。诗是明白的,也是深沉的;是最容易理解的,又是体味不尽的。如此自然连在一起,透过望月,捕捉诗心,组合意象。诗人没有说出的比他已经说出的要多得多,月亮,是属于游子的;游子,是属于故乡的;故乡,是属于情感的;情感,是属于诗的。无言的信息在俯仰之间,顿成绝唱。他另一首望月名篇是《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怨深,夜深;帘内,帘外。就这么单纯,去表现极不单纯。似人怜月,似月怜人。诗不见姿容,不写心里,诗人冷静得象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人进入诗情最幽僻处。长夜寂寥,她在阶下久久悄立。她是在想什么?或是什么也未想。夜露清冷侵入罗袜,她才醒悟回屋,放下水精帘,又未回内房,只痴痴凝望帘外的秋月。图象凄冷透出气息扑面袭来,一个被压迫的形象,强烈地唤起我们的同情心,构成象外之意,为她不平,她为什么成这样?是谁使她这样?一个望月细节,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萧士贾评曰:“无一字言怨,而显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真可谓情在景中,神传象外。
二、念月:由于诗人与月亮至为亲密,念月便常成诗的意象范畴。《忆东山》云:“不向东山久,蔷薇儿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托月怀思,诗人的系念是历久弥深。他还因月兴怀,如《夜泊牛诸怀古》:
牛堵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诗用东晋谢尚将军闻孤贫文士袁宏咏史史事,袁宏怀才得谢尚所知而荐引致仕。李白诗虽空托其人,实有知音不遇和世无知音之感。但实托其人之作也有:“峨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山月歌》)此诗用月起兴,借月怀人,前二句触忆同友人赏月见景;后二句今途中夜发,无月思月,君指“月”,月成了友情的化身。
三、问月:对月,李白还延展思维,开拓寥廓空间,如《把酒问月》:“青夭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劈头一问,不见端倪,是醉语,暗点诗人已醉。又从酒到月,月到酒。其中“人、月”的反复对照,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无始无终,从生命观念开拓庄严的宇宙意识。月亮的出没多变而有规律,隐含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好象与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微妙的默契和联系。他阐述哲理,寓托人生失意感慨。诗人塑造了永恒、美好神秘的月的形象,也塑造了一个高洁出尘然而失意的诗人自我。
四、呼月:人对月亮印象最深和见得最多是儿时,而且儿时月最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在幼小李白心灵里,明月已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但物象的组合也意趣不同,寒月带着凄凉心境,冷月透着孤峭性格,圆月带着祥和气氛,白玉盘的纯洁和瑶台镜的浪漫正表现了诗人祥和纯美的童心。的确,一轮满月柔和、明亮而不耀眼,清凉而不寒冷,容易与人相亲,幻想联生,此诗用一个又一个新奇幻境,展现他起伏不平的感情。圆月本是团圆重逢的象征,是迫切希望的寄托,故无月时盼有月,月缺时待月圆。圆是苦中有甜的期待,是憾事中求乐事的呼唤。如此诗又用“蟾蛛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沈德潜一语道其主旨:“暗指杨妃能惑主听。”(《说诗眸语》)诗人刺玄宗沉酒声色而致国家危殆的憾事,从呼月展示强烈关切国运的忠心。
五、揽月:如果单纯注意诗人呼月显示美的童心一面,那么攀月揽月则是酒酣兴发的豪语:“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从“攀,揽”飞动健劲的形象中看到诗人对高洁理想的向往追求,把感情升华到最高点,诗人的精神尽可在幻境遨游,而身体却羁在污浊的现实,现实没有遨游的天地,当他从幻觉回到现实,就更强烈感到无法忍受理想与现实难以调和的冲突。难遣的优愤,使感情一跌千丈,抽刀断水,那不可能摆脱而又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积极,昂扬,与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的形象决然相异。他在苍凉愤慨的诗歌中,用揽月述说他豪兴未尽,也述说他惟明月是知友。我们从揽月意象中看到他崇高炽热心灵对庸俗社会的抗议。
六、邀月: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随意约请。名诗《月下独酌》云: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
明月伴他饮、伴他歌、伴他舞,把明月、身影当同伴邀请,分明是孤单的却又为此热闹,这不是颠狂的“象”,诗更深刻揭示他内心的孤独感,极奇妙的想象和极孤独的感觉相辅相成。李白有“济苍生,安社樱”的抱负,然而除一度被召入朝外,终生郁郁。他自身孤独感与向往永结“无情游”,是对社会彻底失望的反映。社会人生中找不到“有情游”,这“无情游”的珍贵,更衬托他对现实的不满。
七、留月:诗人既尽邀月,自然想留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禽山》)诗作于天宝初,记述访道高山结识的朋友。托意于月,月不可留却要留,而且要“长留”。诗人孤独,并意识到不可能在庸俗社会找到知友,这一清醒认识源于对庸俗社会的彻底失望,诗却通过月亮的意象婉曲表达出来。月光一片,挂在溪泉流淌,古松青翠的山林,篙山的纯净、清美,由于“长留”二字,具有奇幻的追求,突出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意志力量。
八、寄月:在诗人的意念中,明月还可带他的心送朋友到远方,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人胡应麟称此诗“有挥斥八极,凌厉九霄意。(《诗蔽》)只是从诗组象的气度而言,而此诗叙月夜思友,又因月寄情,融同情、友情、愁情为一体,意象深沉而显豁。末二句一联达三意:一言诗人心中愁结,无人能理解;二言明月无私,光分两地,我与友人都能看见;三言唯明月能将愁心寄与。诗人的奇想,将无情感之月,变成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并把愁情与怀念带给远方不幸的朋友。诗中一个愁字,传神写照,有个人抱负不伸的愁,有孤独
不随俗的愁,更有怜友不幸的愁。尤须提到,此诗本六朝诗人齐解的《长门怨》“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和曹植“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故敖英评日:“兼裁其意,撰成奇语。”(《唐诗绝句类选》)说明他继承传统,但不蹈袭前人而又高于前人。千载以还,读之仍令人感发万端。
九、赊月:月之能赊,是诗人的奇想。他陪族叔李哗及贾舍人游洞庭,诗云: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还有《送韩侍御之广德》:“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洞庭月要赊,东山月要赊,一赊再赊,他生活里是离不开明月的。无月便象赊酒一样到处去赊。钟惺《唐诗解》评日:“写洞庭寥廓幻杳,俱在言外。”这只是表象。我认为“赊”乃预借之意,其时未有明月。而象外意则寓托他在黑暗中强烈追求光明。
十、买月:月可以赊,当然更可以买:“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此诗的意义当然不止是对金钱社会的嘲弄,更主要是宜告明月无私,明月的高尚品格,买月又将月作直接审美对象,暗示它方便、富有、谦虚廉价,故诗人用极度高兴,极度热爱的感情从象外意中传出。
上列十点决非全部概括了李白对月亮的意象组合方式,前述他组象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点,最美的和最亲近的,由此而折射出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则是诗的象外之意。那么,从上列论诗中可以概括出,李白用月亮组象,其象外意寄托他酷爱自由、追求解放、同情不幸、鄙弃尘俗、叛逆不羁的思想性格,他的感情绝不掩抑收敛,强烈地要求摆脱羁束。因此,习常的语汇不足以表达蓬勃激情,也就借助非凡的夸张;现实不足以骋其想象,就用奇丽惊人的幻境,构成超现实的浪漫境界,风格雄浑。司空图论雄浑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品》)可证李白诗歌月亮的意象。
猎览李白诗,我们还见他“摩月”,“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辞月”,“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u梦月”,“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步月”,醉起步秋月,鸟还人亦稀。”《自遣》)“泛月”,“轻舟泛月随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东鲁门泛舟》)等等。
此类诗歌,其组象方式,都属于动态表现,即从语法规则来看,都是动宾组合。他何以如此选词?是动词才能显示他力图摆脱精神拘束的雄劲力量,是动词才能显示他豪纵啤脱流俗的磊落襟抱。这一类诗往往兴发无端,起落无迹,感情突转,跳跃驰骋,痛快淋漓地抒写极不得意。例如游仙诗“梦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梦的起点,是月光伴送,倘恍莫测的幻境,深刻反映他天宝三年被玄宗赐金放还,政治失意,藐视权贵,粪土王侯的决绝态度。一个昂扬豪纵的诗人李白,令人倍感光辉。当然,静态组合,诗人一样有不少名篇,稍作例举,恕不论及。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谢公亭》)“万里浮云卷碧天,青天中道流孤月。”(《答王十二》)“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等等。月亮在诗人的笔下,随意组象,造就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一个美妙的世界,一个宁静深远的世界。
另外,李白诗中的月亮还有特殊表现的意象组合,例如《长门怨)}: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此诗特殊在通过“移情”作用把宫女之愁倾注到自然景物“月光”中去,月光也深深触动而具有同情心,想到长门殿伴慰宫女,助解孤寂;可是宫女反望月生悲,“别作深宫一段愁,”他认为月光是故意作对,偏来独照长门宫里不幸的人,使她长夜唯眠。全诗用明月烘托愁思,用意极深婉,可谓用深心写出。唐汝询悟其神云:“上联因时而叙景,下联即景而生愁。月本无心,哀怨之极,觉其有心耳。”(((唐诗解》)他另一首《独流篇》:“罗伟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简直让月亮走进生活。从无中生有,按虚者实之,感情的脉脉流水便从虚无而入,在虚中生情盈满,却又实者虚之。诗透过月光普照的世界是一种美,一种空,静谧空阔;月光活跃的夜晚也是一种美,一种空,清幽空寂,无物是空,无声也是空,空灵的美遨游思想感情的野马,是诗人性灵的解放。极少有诗人意象组合能臻此佳境。至于用月的“比喻”组合意象:“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越女词》)用月的“成语”组合意象:“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丁都护歌》)用月的“借代”组合意象:“齐有调倪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古风十》)明月借代珍珠,然后再作暗喻,充分显示一代诗才意象组合方域的丰富和开拓。
李白何以如此爱用月亮意象入诗?仅仅是月光的明亮、皎洁、辉耀、澄澈、冰清玉洁、纤尘不染吗?这是非本质见解。我以为,在自然万物中,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月是人生艰难历程的亲密旅伴,是荣枯聚散升沉起落的历史见证。它光明、无私、厚爱的属性,使月亮成为李白钟爱人生的心灵对应物。的确,李白诗用月亮组合的意象频率很高,他对月亮意象优秀传统诗歌继承吸收,含英咀华。前面谈“寄月”意象已经论及,而他创作的诗歌名篇,又作为新传统为后代继承创造。如苏轼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直接源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辛弃疾的词作名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显然就受李白“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影响。
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深挚地表现他恋月爱月的情怀,他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与月相关。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他的悲欢离合相似;月亮的明暗显隐,与他感情的亲疏浓淡相关;月亮的昏晓出没,又与他离散的远近久暂相通。李阳冰《草堂集序》说他是因梦长庚入怀所生,故名白字太白。星月相依,谅他儿时就建立了爱月的特殊感情。而他的死尽管诸说纷纭,但流传很早的“醉月沉江”历来为人重视,不仅有地迹可证,据宋人洪迈《容斋笔记?卷三》、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等都说他乘醉捉月沉江而死。李白诗中如此丰富的月亮意象,约略也可窥其端倪。
下面转自http://blog.tcedu.com.cn/group.asp?gid=48&pid=4218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二、“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1、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 李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相映成趣。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李白也圣洁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闲适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这水月一色之中。
2、醉月——体现浪漫与超脱
李白喜欢在月下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后看月,月也与之同醉。于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功名富贵不能长在,不如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醉月”是李白的夫子自道,表现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3、邀月——体现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诗人玄妙的灵感和内心的吟唱,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大智慧。李白在孤独中独守着心灵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为。《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好像是不孤独的,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是找不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遥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4、揽月――体现豪迈与洒脱
李白常有触云近月之想。《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以“举手可近月”的丰富想像力,极写出太白峰的高峻。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已经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揽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登上谢朓楼,想起自己年华已逝,而功名难就,于是把酒临风,高楼酣醉,意气豪迈之时,神思飞越,他想乘风归去,他想拥月入怀。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超越时空的想像,诗人将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5、赊月——体现童心与纯真
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净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诗人要乘兴远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办?去赊月吧!李白曾说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用一钱买”是“赊”的最好注脚。月色岂能“赊”,然而著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面对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贪婪,只赊取一点,便知足而乐,而既是“赊”,是要还或是用钱兑付的,这又表现出诗人的谦虚与可爱。
6、问月——永恒的时空感
李白是一位诗人,有时又是一个哲人,他向月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是醉语,从而倍有诗味。月与人的反复对照,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无始无终,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于是,李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感。
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
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所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一是最亲近的物象。由此构建意象,造就了一个纯净、宁静的世界。
--------转载
嚣张冷酷狂躁冷漠,不是善良人用的字眼;坚强充实自由奋斗进取与悲观的人无缘。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保留意见:过分争执无益自己且又有失涵养。通常,应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让人们捉摸不定。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