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摘抄
(2021-04-27 21:38:00)分类: 美文摘抄 |
教育的大智慧
陶行知先生为我们做了最智慧的指点,用最简单又最准确的话为我们解开了“儿童之谜,并点击了教育的真谛,指明了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之路。陶行知是大智者。
一、儿童是活的:回到原来的意义和本质处去认识和发现。一是活到儿童原初的意义上去。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更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不给儿童自由,儿童便失去自由,失去其存在的本质。二是活到儿童的天性上去,”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蒙台梭利也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三是回到儿童的活动方式上去。游戏是儿童活动的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在游戏中将现实与超越、真实与想象联结起来,将规则与创造、个体与伙伴统一在一起,这样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快乐、开放、有效的,儿童是自由者探索者、游戏者,因而他们应当是幸福的,但要得到幸福,陶行知认为重要的是让儿童得到四种东西:团体娱乐之玩具、进修学问之学具、日常生活之用具,手脑双挥之工具。
如果说小孩子的小,是教育的现实依据,是教育的出发点,那么小孩子的”心不小“,则是教育的着眼点,也是教育的着力点。
陶行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秘方,解放儿童。他坚定而鲜明地说:”在现状下,尤需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这六大解放就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陶行知把解放的价值指向儿童的自由。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创造的必要前提,只有解放儿童,儿童才会有基本自由,才会快乐,才会主动发展,才会学习创造,因此解放儿童既是教育的真谛,又是教育成功的密码。
三是重新做一个小孩:教师在认识、发现儿童中成为一个大智者。
教师应当有童心。童心是赤子之心,是圣洁之心。怀着童心去教育儿童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然后才能教育他们,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才能为儿童谋福利“。
童心是超越年龄的,教师的智慧就在于人总是要长大的,但是教师的眼睛不能长大,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保留喜欢观察、发现的习惯和目光的敏锐;人总是要变老的,但是就是心不能变老,永远有一颗童心,好奇、探究、想象,同时善良,同情人帮助人,陶行知还对重新做一个小孩提出了要求:”实行三到:眼到、心到、手到。“这三到,说到底是要到儿童的心里去。假如我们过去说儿童是小大人,是错误的儿童观,那么今天我们说教师是小孩子,应当是正确的教师观。重新做一个小孩儿,要有一颗童心去,关键是教师应当有爱心。爱心催生童心,童心催生着创造,创造着真正的儿童,创造着最好的教育,在爱心与童心里,教育的智慧之花绽放,教师就会生长起智慧,成为大智者。
所以回到儿童去,就是要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就是要回到儿童最伟大的可能性去。就要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就是要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只有这样,才会发现真正的儿童,才会发现真实的儿童,否则你对儿童的认识都是理念的,都是想象的,都是经验化的。这四个回到让真实的儿童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儿童才是可触摸的。在与其相处的过程中,你才能逐步地成长,成为一个智慧的老师。
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进行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
二解放儿童:教育的真谛和成功的秘码
儿童研究是大学问、真学问
教师的第一专业应该是四个字——儿童研究。
有了这第一专业,才能做到”为童年设计“三个方面的原因。
1.儿童研究是大学问、真学问、深学问,也是最难做的学问。我们对儿童很熟悉,因为我们曾经是儿童,曾经有过儿童生活。但是成年人,包括教师,常常忘掉自己的儿童生活。常常忘掉自己是从儿童走过来。我们似乎对儿童很熟悉,其实又非常陌生,姑且把这个叫作熟悉的陌生,或者陌生的熟悉。我们对一部分儿童很熟悉,但是对另外一部分儿童又很陌生:我们有时对他们很熟悉,有时又对他们很陌生,这就是熟悉的陌生,陌生的熟悉。
儿童世界是另一个世界,他和成人世界是不同的。如此说来,对儿童的认识,对儿童的发现,引领儿童的发展真的是我们的第一专业。看来我们大人对人生的一切好像是了解的,甚至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儿童的学问,
2.
教学即儿童研究
不应把教学与儿童研究当作两回事,而应当作一回事,儿童研究和教学研究不是两张皮,而是融为一体,几乎是同步进行。且在同步进行的过程中,儿童研究往往要走在教学研究的前头。教学即儿童研究是美国当年著名教学论专家哈佛大学教授爱莉诺达克沃斯提出来的。儿童研究始终伴随着我们课程的整个过程,是一种伴随着、渗透着、引领着教学改革,我们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深度改革,就必须在儿童研究上下足功夫,把这门大学问、真学问、深学问、难学问做好。
3.儿童研究是我们的第一专业
童心教育是怎么落实在课堂上?这位体育教师对我说,我们提出了三句话,第一句关爱成自然,第二句求索成习惯,第三句童心伴每天
童心教育首先是要爱我们的儿童,我们爱儿童是从心里发出来,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非常自然的,不做作,不做秀,其次我们对儿童的爱,表现在大胆地让儿童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索,而这个探索已经成了习惯,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这是对儿童最大的爱,最根本的爱,最深度的爱。做到这两点,童心当然伴随着每天,伴随儿童的每天,也伴随着每一个教师的每天。当一种课程一种理念成为大家的共同认知时,当这个理念或口号证明大家的共同行动时,它就成了一种文化。
如何进行儿童研究?
儿童研究的主题用三个短语来表达,即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这既是儿童研究的主题,也应该是教师第一专业的重要主题。
认识儿童,即要不断地认识儿童,重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即要不断地发现儿童,重新发现儿童。没有重新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为基础,最终无法达到引领儿童发展。我们要回到儿童中去认识真正的儿童,发现真正的儿童。
回到儿童,应该回到儿童的什么地方去?
我认为有以下点。
1.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儿童意味着自由者,儿童本来的名字就是自由,他是自由者,自由应该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儿童只有自由才会去创作,自由是创造的保姆。儿童是一个探究者,儿童是可以拯救成人世界的儿童,应该是”成人之父“,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后育文化时代。回到儿童去,就是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让儿童永远成为最优秀的自由者,成为最优秀的探索者,让探索、求索成为他们的习惯。
2.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与小孩的心不小,心不小就是有梦想,有理想,有最伟大的可能性,是可能性让儿童有时比成人更加伟大。可能性就是生命巨大的创造性,可能性往往是未来性,所以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就是让儿童的未来性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
3.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有学者认为,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第一,儿童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第二,儿童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第三,儿童生活在一个虚拟化的世界里。从完整的生活中去,就是让儿童真正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就是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去认知、澄清、选择、判断,这是童心教育最深刻的地方。而认知、判断、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澄清的过程。四、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儿童原来还有个名字叫游戏者,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人,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的游戏方式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说到底是要让儿童具有一种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不在于某一种具体的方式,而在于它会引领儿童发展。
前一篇:学会引导,拒绝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