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摘抄
(2020-06-24 21:58:26)| 分类: 美文摘抄 |
第一章:儿童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从整体上反映他的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蔽的背景知识,就无从理解他的行为。我们将这种现象叫作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的发展模式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错误并不人令人感到奇怪。这些错误和后果密切相关,揭示了个体失败和错误的方向。所有这些情况都源自心理活动的目标设定。目标设定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一般来说,孩子在2岁或3岁的时候,就为自己设定了追求优越的目标。这个目标总是出现在孩子面前,指引他以自己的方式云追求该目标。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他的成长,要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对某一个情境认识的深度或形成的印象不是取决于客观事实或环境,而是取决于孩子对该事实看法。
我们心理活动的绝妙之处在于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我们行动的方向。因为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调节我们所有的行为,也是我们人格形成的基础。
学校必须学会将学生视为一个有待于成长、具有整体人格的人,同时,学校也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判断某些行为,将其纳入到整体人格的框架中进行考量,而不是把它们当作脱离整体旋律的单个音符来对待。
第二章
除了人格统一性之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追求优越感 和成功,追求优越感与自卑感 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不感 到自卑,就不会有改变现状的愿望。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个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追求优越感也是人格心理发展的源泉。
儿童和成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强烈的、无法消除的想要表现自我的冲动。人性不能容忍永久的屈服,人类甚至摧毁了自己的上帝。堕落感、不确定感和自卑感总会让人产生一种达到更高目标的愿望,从而获得补偿感和完整感。
儿童有些古怪的特征是环境的力量造成的,这种力量使儿童产生自卑感、脆弱感和不确定感 ,而这些感受反过来又刺激儿童的整个心理生活。
沉浸在狂妄自大的白日梦里是强烈自卑感的表现,白日梦可以让失意的人在现实之外找到满足和陶醉,类似的情况也会出现在人们的睡梦中。
儿童追求优越感 的不同表现
儿童追求优越感有不同的方向。那些发展没有受到阻碍的儿童将对优越感的追求引入有益发展的轨道,他们取悦教师,守规矩,努力成为正常的学生
也有一些儿童总想超越他人,表现在令人难以置信的执着努力中。他们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常常夹杂着膨胀的雄心,这种雄心容易被人们忽视,因为我们通常将雄心视为激励孩子不断努力的美德。这是我们犯下的一个错误,因为过度膨胀的雄心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会使孩子产生紧张心理,短时间内还能够承受,但时间一长,压力就太大了。
还会出现班上两个同学之间暗自较劲的情况。如果有机会仔细观察的话,就人雪现相互竞争的孩子都有一些令人不快的特征,如嫉妒。这一类孩子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他们对成功没有信心。一旦感到自己处于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就容易紧张和不安。有两种期望让他们感 到不堪重负,一是别人对他们的期望,二是他们对自己的期望。
让孩子保持心理平衡
我们永远无法避免让孩子遇到困难。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可能对每一个儿童都适合,需要不断地得到完善。另一个方面是孩子过度膨胀的雄心消弱了他们的自信心,导致他们失去正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
如果老师能够判断孩子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哪些努力是徒劳无益的,那么,对孩子的培养就会变得更容易一些。
脱离行为者的人格来判断他的某一个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一个特定的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孩子的拖延反应只不过是他不想上学、不想完成学校功课的表现罢了。我们不仅掌握学生的命运,还决定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中间环节,它有机会矫正孩子在家庭教养中形成的错误生活方式,也有责任帮助孩子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确保他们在社会这个大乐团中和谐地奏响各自的乐章。
当教师从孩子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入手,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在其他领域获得同样的成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变得容易得多,这就像把羊群从一个水草肥美的牧场带到另一个水草肥美的牧场一样。既然所有的儿童都有能力获得学业成功,那么,需要克服的就是那些人为的障碍。在学生方面,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其后果是学生对优越感 的追求与对社会有益的活动脱节。因为在有益的活动中,他们找不到优越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他会选择逃避。他们出现一些古怪的行为,如固执和无礼。这些行为当然不会得到老师的赞扬,但会吸引老师的注意,得到其他孩子的赞赏。
如果孩子上学迟到,我们不要惩罚他们,因为惩罚只会加重他们在学校里的不快乐感,会让他们更加确定自己不属于学校。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忘记带书或丢失课本,我们可以断定他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对在学校取得进步不抱任何希望,这种自我贬低并不完全是他们的错,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使他们误入歧途。父母发怒时说他们的前途一片暗淡,或骂他人是笨蛋、一无是处,这些孩子发现学校似乎也印证了父母对自己的预言和指责。他们缺乏纠正自己错误认识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于是,在困难面前他们不战而败。他们认为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失败证明了自己的无能和自卑。
当他不能在生活有益的方面来表现自己,那么,他就转向无价值的一面表现自己。
第三章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区分有益与无益的优越感追求
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确保追求优越感 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经症和精神错乱。
追求优越感是否符合社会利益。儿童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或增强孩子的社会团结意识。不了解社会情感 的孩子通常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没有指向社会有益的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果实来判断一棵树的好坏。任何一个行为的结果都表明它是否对社会有益,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时间和效果考虑进来。事实上,这个行为必须与现实逻辑有交集,一般来说,交集点会显示这个行为与社会需求是否相关。
懒惰心理学
在懒惰的背后暗藏着一种不被人们理解的计谋。懒惰的孩子像在走钢丝,下面拉着一张保护网,即使他们从钢丝上掉下来,也不会受伤。人们对懒惰儿童的批评总是柔和一些,不太会伤及他们的自尊。指责一个孩子懒惰比指责他无能,对他造成的伤害会小一些。总之,懒惰就像一个保护屏,掩盖了他的不自信,同时,也阻止他试图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人们越责备一个孩子懒惰,那么就越中他的下怀。因为周围的人天天围着他转,并且责骂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不再关注他的能力问题,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即使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能将一个懒惰的孩子变成一个勤奋的孩子。
口吃儿童尤其满足于依赖他人,满足于通过表面上的劣势来保持自己的优势。
我们要鼓励口吃的儿童,要温柔地对待他们,只有通过友好的启发和增强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口吃才能得到彻底的治愈。
第四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鼓励儿童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感 和自卑感 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是因我们感到自卑。通过成功地追求优越感 ,我们才能克服自卑感。
自卑情结是一种不正常的自卑感,它促使人们去寻求可以轻易获得的补偿和满足,同时通过放大困难和降低勇气阻止人们通向成功的道路。
有些孩子无法控制大小但,说明他们不想告别婴儿期。因为在婴儿期,他们可以自由自在,没有功课,没有痛苦。这是自卑情结的表达,或者是以一种危险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当一个孩子长大后,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他的表达机会却越来越少,因此,他想出一个新的花招以获取别人的注意力。
对待这类孩子的方法是增强他们的勇气,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要用一种同情的态度与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不能采取严厉的措施来恐吓他们。要让他们相信可以通过 勤奋、坚韧、练习和勇气取得他们以往没有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用乐观的精神来激励他们,正如维吉尔说的:“他们可以做到,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懦弱的儿童会变成挑剔、唠叨的人。他们不情愿赞扬其他人,如果别人得到表扬,他们就心生怨恨。他们不是通过 自己的成就,而是通过贬低他人达到超越其他人的目的。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我们还应该教育孩子不要因为别人考试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就瞧不起别人,否则,就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结,从而剥夺他们的勇气。
教师的神圣职责
当一个孩子对未来失去信心时,他就会退出现实生活,进而追求生活中无意义的一面作为补偿。教师神圣的职责要确保不要让孩子在学校里失去勇气,同时,要保证那些进校时已经丧失勇气的孩子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只有当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喜悦时,教育才成为可能。
有些孩子通过 低估自己的能力来保护自我。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了解他们对自己的判断。例如,他是以自信、坚定的态度解决问题,还是在问题面前表现得犹豫不决。丧失信心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犹豫不决。
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缺乏自信,即低估自己。
当我们思考偏离正确方向追求优越感这个问题时,我们要记住,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社会生活中的怪物。人们经常看到过于追求优越感的孩子从不考虑其他人。这些孩子敌视他人、违反纪律、贪婪无度、自私自利。当他们发现了其他人的某个秘密,就用它来伤害别人。
自卑情结的表现
全身心的投入和过度保护的态度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所有儿童因为在高矮和力量上与成年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会产生相对的自卑感。所有这些印象都使儿童敏锐地感知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当他意识到自己比别人矮小,不如别人有力量,就发现很难与自己达成和解。
一个正常的孩子,即一个有勇气的孩子能够弥补一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能力欠缺是由于儿童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是由于他们不正常、笨拙和粗俗的整体人格导致的。
心理上的自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不仅产生于器官缺陷和身体虚弱,而且还主生于外部环境。它们可能产生于错误的教养方式,或缺乏爱的、严苛的家教。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生活会变得非常悲惨,因此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
我们预料到很难对待那些在缺失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用看待伤害过他们的人的方式来看待所有的人;每一次敦促他们上学都被理解为对他们进行压迫。他们总觉得自己被束缚,一旦有机会就反抗。他们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伙伴,因为他们嫉妒那些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
第五章
决定孩子发展的要素
决定一个孩子发展的要素不是他的内在能力,也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他对外部现实以及他与外部现实之间关系的诠释,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的处境,以他的错误的判断来理解他的处境。我们要认识到孩子在理解自己的处境时会犯错误。我们要记住,如果孩子不犯错识,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几个问题
制造太多麻烦的,这是因为母亲过于溺爱孩子,没有成功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造成的。所有的表现都是为了得到某一个人的关注。
从不在别人面前哭泣,本该哭泣的时候却哈哈大笑,给人一种缺乏情感 的印象,事实上,这是一种害怕表现软弱的标志。任何残忍的行径都离不开暗藏的软弱。
当某个孩子将自己与其他 人隔绝开来,说明他缺乏与其他 人竞争的信心,
忘记做家庭作业表明他有逃避责任的倾向。功课不好或对功课表现出不耐烦,有时是孩子用来逃避上学的手段,因为他们更想做别的事情。
最难对付的是那些无动于衷、感情冷漠和消极被动的孩子。其实,他们也戴着面具,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不在乎。
个体心理学认为儿童教养既不能太严厉,也不能太温和。我们要理解孩子,避免他们犯错误,不断鼓励他们要有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并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唠叨的父母会伤害孩子,因为他们使孩子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溺爱教育使孩子产生依赖他人的态度,形成依附于某一个人的倾向。
心理学与教育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成功,把成功当作他们获取更多知识的垫脚石。
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个现实和同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若要引导心灵,必须了解心灵的运作机制。了解心灵及其运作机制的人才能自己的知识指导心灵达到更高、更具普适性的目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