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摘抄
(2019-12-17 19:24:19)分类: 美文摘抄 |
第一章
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观察一下周围教室里发生的事吧,可以说,在每天发生的事情中存在着无数的契机,让我们得以构筑教室里的”交往中的培育“的师生关系。仔细地关注每个学生在理解上、感受上的差异,从这一点开始,就能够向着硕果累累的相互 交往迈出一大步。
——息息相通
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1.教室
2.“主体性“神话
3.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4.应当讨论的问题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
——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1.手势
2.束缚思考的东西
3.主体性的假象
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1.润泽教室
2.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
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3.”应对“的活动
4.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该是怎么样的呢?其第一要义是,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在学习能够丰富地展开的教室里,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 择合适的言语,还能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1.在某次研究会上
2.应对的身体
教师倾听的意义。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3.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
一种是”理解了意思“的‘理解方式”
另一种“理解方式”是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
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1,教学观的混乱
2.在交往中学习
3.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数值得学习的东西,与同伴一起相互学习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能够改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教师自身,通过引发、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实现自己实实在在的追求。
六、每个学生相互作用
——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1.服装裁剪与交响乐团
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
2.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就能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
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
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
1.学生气息
2.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
第二章
改变教学 ——学校改变
要让学校改变,至少需要三年。
第一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
第二年,提高研讨会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构建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
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
打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 学习的”合作性同事 “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二、相互开放教室
——改革的第一步
1.第一年的课题
2.为了打开教室的门
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1,应对学生的教学
2.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
四、学校组织的简化
——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
1.一次尝试
2,更大的挑战
3.把校内教研活动作为学校运营的重点
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六、学校向社区开放
——校处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
1.教师和家长的合作
2从参观教学到参与学习
3.为形成学习共同体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