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有感

(2019-07-24 21:45:20)
分类: 教育随笔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本书收录了蔡元培先生28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内容丰富,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 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主张。他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他提出小学教育既以遵循天性、养成人格为本义,则于身、心两方面,决不可偏废,而且不可不使为一致之调和。他主张“沟通文理”,他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提出要养成科学头脑,养成劳动习惯,提倡艺术兴味。今天他的许多思想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人说生活就是平平淡淡,但是在平淡中我们总会滋生厌烦。这时我们就希望寻求一种新的生活。那什么是新生活呢?蔡元培先生在《我的新生活观》里这样说:“什么叫旧生活?是枯燥的,是退化的。什么叫新生活?是丰富的,是进步的。新生活是每个人每日有一定所作工,又有一定的时候求学,所以制品日日增加。要是有一个人肯 日日作工,日日求学,便是一个新生活的人;有一个团体里的人,都是日日作工,日日求学,便是一个新生活的团体。”从蔡先生的文章中,我们知道

      新生活其实就是废除旧陋习,学习新知识。知识是财富,知识是良药。知识变,思想变;思想一变,今天就不同于昨天,明天又不同于今天。

      如何使思想不断翻新,就离不开学习。学习重要的是向书本学习。那如何读书呢?蔡元培先生在 《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指出:“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读了许多书,都没有读通。第二是不够勤笔。往往为了速读起见,无暇把有用的或可爱的地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几乎寻不到了。”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我成效。”

蔡元培先生说的这两点,我们是否有同感呢?最近我感觉自己也是读了不少书。有的书我对其中的好句子进行了摘录,但是摘录之后仍感觉脑子空空如也。有的句子仿佛在哪本书上读过,回头去找的时候,依旧会如大海捞针。同时蔡元培先生又举了例子:

“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 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为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为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人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还要有美的生活。蔡元培先生《在春晖中学演说词》这样说:“人生在世,所要的不但是知识,还要求情的满足。我们做人,最要紧的是于一日之中,有一种时候不把计较打算放在心里,久而久之,自然有时会发出美的行为来,不觉而能牺牲了。用了计较打算的态度去看一切,一切都无美可得。譬如田间的麦,有人以为粉可充饥,杆可编物、燃火,有人离了这种见解,只赏玩他底叫做“麦浪”的一种随风的波动。又如有人见了山上的植物,以为果可作食品,根可做什么药的,有人却只爱它花底色样或枝叶底风趣。又如有人在白马湖居住了,钓鱼来吃,斫柴来烧,有人却从远远的城市,化了许多钱跑来看看风景,除此外无所求。这两者看法不同,前者是计较打算的,后者是美的。人能日常除去计较打算,才会渐渐地美起来。”

    生活的美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的自然。不去斤斤计较,而是用一种自然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精神才能随之舒畅起来。

作为一名教师, 蔡元培先生在《教与学》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不要做三种教师:

第一、不要当“教而不学型”教师。教师不能只是教,还得研究所教的学科。教师不只是教,不只是研究教学的方法,还得要继续不断地研究所教的学科,以及所教的有关的学科;组织最新的学理,应用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对于各科获得具体的概念,从而作进一步的研习。

第二、不要当“学而不教型”教师和学生

肯努力学问的教师,不但研究所教的学科,还要研究教学的方法。

第三、不要当“不教不学型”教师

最后,他希望教师们从“教而不学”到“既教且学”;从“学而不教”到“既学且教”;从“不教不学”到“又教又学”。

    《礼记学记》中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蔡元培先生进一步提出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试想一下,我们现在的教师是否做到了教学相长呢?

当我们感到困惑、劳累、疲倦、心烦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时候。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困惑的缘由,才能找到劳累的根源,才能弄清疲倦的原因,才能解除心烦的障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