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致敬平凡且伟大的爹娘
(2022-08-22 10:08:22)这十年,致敬平凡且伟大的爹娘
小石头
耕耘不辍老黄牛——爹
沉默于躬耕之中,劳作于晨昏之际,日复一日的耕作,充满了辛苦和孤寂,唯有夏收的麦子粒粒饱满金灿灿,秋收的玉米棒子支支壮硕黄灿灿,饱蘸沧桑的脸上才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这就是父亲,一个植根乡村几十载,拾掇庄稼最在行,从不挑肥拣瘦的老农民。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彻底激活了农村的生产力,有门路的出村了,有技术的跳槽了,没有门路的安心了,舍不得离家的父亲把汗水倾注到了责任田之中。
耕田需要牛,家中无牛,只得靠人力。特别是播玉米种时,拉耧的父亲光着膀子,一根粗绳曳在后背,脖子上青筋蹦得老高,母亲扶着耧缓慢前行,父亲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一遭地到头,人就累的有些虚脱。辛苦是农人最基本的底色,那一刻,父亲仿若变成了一头老黄牛,在绳套的勒索之中求生存,用气喘吁吁、挥汗如雨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因一个人的效率过于低下,相邻地块的几家就相互帮衬,在同一天备好种子和播种的耧,三五成群,不仅增加了动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麦收最为繁忙,焦麦炸豆,收割最急迫,抢收抢种,误不得农时。凌晨的麦田,天上繁星闪烁,地里早已开镰收割,只听得镰刀回揽齐刷刷的响声,一个黑影慢慢向前挪移,那是父亲弯腰前倾的身姿。每次转身,就是半捆麦子倒地,顺手用麦秆对拧,借助彼此的摩擦成绳,然后把整捆麦秆捆到一起,同样的动作重复无数次,有时人累得眼皮耷拉,靠着麦捆就能睡着。天刚蒙蒙亮,地里麦子已收割大半,我在母亲的催促声中到地头送饭,早已无法认出父亲的面庞,除却吃饭时露出的白色牙齿,被汗水打湿的脸上黑黢黢的,是土是灰或是泥。热饼子就大葱,两碗粥急匆匆下肚,把吃饭当成了最好的喘息之机,随后又赶紧回到麦田,更换一把顿挫的镰刀后,加把劲朝前赶,唯恐头顶的云朵化为阵雨骤然降临。
麦收割之后的运输成了一个大问题。借用邻居的架子车,也要趁他们不用时,耽误工夫不说,有时还因打捆的绳子不凑手,延误了麦子的运输。父母一咬牙,硬是借钱买了一辆架子车,车架长长,一次能拉不少麦捆。麦子运回村头的场,需及时碾压,好让麦穗脱粒。一个石磙,几根长绳,叔伯们和父亲一起,又似老黄牛一样转圈圈,不多时就汗如雨下,而天空骄阳似火,炙烤得孩童躲到柳荫下不停地忽闪扇子,此时如有卖冰棍的叫卖声响起,不啻一剂清凉之水天上来。扬场的活不必细说,单单麦子磨成白面到做成面条入口,需历经多道工序,其中的辛苦无法用言语表达,父亲每每端着饭碗就能酣眠的姿势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诠释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父亲的辛劳为家庭的小康奠定了基础,从温饱到小康,从食品的单一到丰富,从孩童的学习到成长,每一处都凝结着父亲的默默耕耘。期盼犹如一粒种子,幸福恰似一盏明灯,让父亲看到未来可期,用滴滴汗水来浇灌着田地,用勤勉的劳作夯实脚下的路,犹如一头老黄牛,哞哞声中扬天吼,埋头驾辕向前行。
凝心聚力显厨艺——娘
母亲的饭菜以咸香著称,每顿菜里的盐好像都多那么一丢丢,吃起来除了香之外,最明显的味道就是咸。我附和着父亲和她念叨了很多次,改变的机会甚微稀少,只得少吃点菜,多啃馒头勤喝汤。后来才晓得,母亲怕我大筷子夹菜,待父亲下地返家后,菜盘内所剩无几,只得用这种法子“限制”我的无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每次吃饭,必然炒两到三个菜,此时的菜味道始终不淡不咸,母亲还一个劲的催促大家多吃菜,不要剩菜。
日子流转,一晃十年过去了,生活富足的家庭也不在吝啬曾经的吃穿。母亲每次做菜必然有凉调、热炒、煎炸。夏日凉调黄瓜、西红柿,冬天凉调萝卜、白菜心,热炒苦瓜来清火,土豆、芹菜或热炒或焯水,看似很家常的菜,被母亲拾掇得像大饭店里的佳品。吃起来味道可口、下饭。母亲看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自己也乐得合不拢嘴,忙碌了一顿饭的劳动成果被肯定了,心里美滋滋的,虽然累,她却特别有价值感。
一日三餐的搭配最为折磨人,日子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故事,而桌上的饭菜需要变着花样供应,着实考验人的智慧。母亲有时也唠叨几句,皆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归说,待父亲从田里拖着一身疲惫坐到桌前,必然是小菜清新、炒菜热烈、面条筋道、米饭喷香,看得父亲不由端起碗大快朵颐,吃得满头冒汗、嗝声连连。
农家的日子糊弄不得,母亲经常嘴里念叨这句话,长大后才晓得其道理。日子如水,每天看似一个样,其实又有所不同,把直白、单调的日子过得精彩,就需要主厨之人用心、用情、用爱来奉献。母亲用一日三餐拴着父亲的胃,哪怕身边的人走马灯似的走南闯北,挣大钱、创事业,父亲始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执着地耕耘着。春种、秋收、夏耕、冬储,不抛荒、不撂荒,也不承包给别人,把根扎在了这片热土之上,真正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农人。
“父母在,不远游。”然而因工作的关系,我和孩子距离父母有千里之遥,每每放假,必然归心似箭。得益于通信工具的便捷,母亲早早准备好各种食物和食材,好像我们是在外归来的“乞讨者”。蒜面条、鸡蛋饼、蒸馒头、包饺子、炸丸子、炒花生、胡辣汤、馄饨饺……母亲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全部展示出来了,唯恐让我和孩子吃不饱、吃不好。叮叮当当的灶房基本没有安静的时刻,吃了这顿马上就张罗下一顿,弄得我就像外来客。
母亲的厨艺比之以前有了突飞猛进,这得益于各种食材和调料的丰富。回忆往昔的日子,萝卜白菜粉条唱主角,一家人众口难调,难为母亲绞尽脑汁想法子,硬生生扛过了贫穷的岁月,把舵领航,让一家人和和睦睦团坐在饭桌前,聚人气凝人心,为这个家而竭心尽力。岁月如水,光阴流逝,眨眼间母亲已是古稀之人,依旧在厨房忙活,闲暇无事爱琢磨菜品的做法,希望一家人在吃饭时能给予一个免费的点赞。
一碗一勺的翻炒,一袭烟火味被母亲撒到了家里的犄角旮旯,沁润到了我和孩子的心田之上,每逢假期,必然飞一般地跑到母亲跟前,吃一碗她亲手煮的粥、夹一筷她热切翻炒的菜。白粥清甜,犹如流淌在身体中的血液;青菜清香,犹如根根清晰的脉络。拽着我的根,牵着我的魂,让我循着微微烟火味,难忘家乡情、故土味。
爹娘是家里的根,是游子心中的魂。
十年光阴如梭,岁月带给爹娘的是华发毕现,腿脚不便,然而他们依旧为这个家操劳、付出。爹怀着对土地的一腔深情,风里来雨里去;娘在厨房弹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拴住了我们的胃,把乡愁植根于儿女心田。
十年嬗变,一个普通的家庭从贫穷到温饱,在迈向小康的征程上阔步前行。爹娘手上厚厚的老茧见证了家庭生活的变迁,他们任劳任怨、风雨兼程;他们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他们犹如最近火热的《二舅》,生而平凡,活而伟大,十年斗转星移,光阴见证了他们“汗滴禾下土”的执着背影。
致敬!平凡的爹娘,伟大的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