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铿(511-563)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期梁朝、陈朝著名文学家和诗人。
其高祖迁徙南平(今湖北荆州)。其父阴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
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成博涉文史,尤善五言。出口成章,为时所重。阴铿之诗赋艺术风格与何逊相似,时人并称之为“阴何”。为陈文帝所赏识。
仕粱官至湘东王萧绎法曹行参军。入陈,初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后官累升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等。
阴铿为南朝重要山水派诗人。诗以描写山水见长,善于炼字造句,其刻苦为诗与何逊相似。唐代杜甫曾对他极尽赞赏,称为:“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又说“颇学阴何苦用心”等等,成为史评。
诸如其《晚出新亭》诗句: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闲居对雨》:山云遥似带,庭对近成舟。《五洲夜友》: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以上这些都是在修辞、声律上颇见用心的佳句。传颂至今。
侯景之乱后,阴铿流离岭南数年,不但有描述岭南的山水诗,而且回京城后诗名转盛。从中不难见出岭南流寓生活对其诗歌创作的滋养。
阴铿现存诗作中,确切可知写于岭南期间的有《游始兴道馆》:
紫台高不极,清溪千仞余。
坛边逢药铫,洞里阅仙书。
庭舞经乘鹤,池游被控鱼。
稍昏蕙叶敛,欲暝槿花疏。
徒教斧柯烂,会自不凌虚。
道馆高耸入云,壁立千仞,其地势可谓高险。诗写游始兴道馆的情景,看来诗人在始兴是有一番寻山访水的经历。
“庭舞”二句,均用《列仙传》中的典故。一为王子乔乘鹤之逸事,一为琴高乘坐赤色鲤鱼之事。
“斧柯烂”典出《述异记》,晋代王质上山砍柴,观看两童对弈至终局,发觉所持斧柄已烂。回来方知已过百年,同辈人都已死去。用典信手拈来,诗人对于道教故事相当熟稔的。
“稍昏蕙叶敛,欲暝槿花疏”二句颇见意趣。天色稍晚,佩兰渐收幽香,木槿花也悄悄收拢,显得更为稀疏。
诗人待在道馆的时间已不短了,花开花落,自然万物的瞬息变化,正是对生命短促的一份昭示。
刚刚经历国破家亡之痛的诗人,在岭南的风风雨雨、变幻莫测中,或许感悟到一份劫后余生的慰籍与寄托。
《南征闺怨》借思妇之口,抒写思念之情。又以“南征”作题,故此诗也可能作于岭南期间:
湘水旧言深,征客理难寻。
独愁无处道,长悲不自禁。
逢人憎解佩,从来懒听音。
唯当有夜鹊,南飞似妾心。
此诗最可读之处在于,其写作技巧上的用心。本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唯当有夜鹊,南飞似妾心”。改从对面写来,不禁让人想到杜甫的名诗《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也是“从对面飞来之笔”。因而读来情思宛转,荡气回肠。一个因侯景之乱,一个因安史之乱,两人皆身处战乱流离之中。家不复家,与妻儿的离散,促使他们内心的思念辗转往复,百转千回。
阴铿回到建康后,传记载:“世祖尝宴群臣赋诗,徐陵言之于世祖,即日召铿预宴,使赋新成安乐宫,铿援笔便就,世祖甚叹赏之”。阴铿诗名转盛,盖由此诗耳,诗曰: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
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
重阎寒雾宿,丹井夏莲开。
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此诗为应景之作,内容上并无过人之处。但在格律形式上,已完全合律,无可挑剔。既为世祖赏识,又为后世诗家所推崇。距他从岭南回来,也就短短一两年时间。可以看出明显的进步。岭南五年的生活,使得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尤其是诗歌声律的锤炼已是十分娴熟了。
又据《陈书》所载:某寒日,阴铿与宾友共饮宴。席间一斟酒仆,其状甚寒。铿于是命人将酒炙热并赐予仆人。在座诸宾客皆言铿为多此一举。
铿曰:“吾等每日酣畅饮酒。而酒仆终日持酒而不知酒味,不知其可也”。
后来,侯景之乱,阴铿被贼人所擒。却被人救走。铿询其人,方知那人正是当初受惠赐酒之人。诚如古语云:“得人一水,当涌泉相报”。
阴铿原有文集,今已散失。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