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人氏。年轻时曾放游江淮一带。而后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二十余年不入都城。终生不仕,也不婚娶。
隐居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据《梦溪笔谈》记载:林逋常常泛舟外出,家中养有两只仙鹤。若来了客人,家童就先招呼客人坐下,然后放飞仙鹤。林逋见到仙鹤,就调转船头返家会客。

林逋自己不求仕进,一生清逸。但他却鼓励后生去求取仕途。侄子考取了功名,他非常开心。他明白自己所走的路并不是人人都行得通的,所以并不以身示范。
与陶渊明、陆游的不仕不一样,他们参加农田劳作,自食其力。而林逋不事生产,非有丰厚家资何以为计?
时称其为“梅妻鹤子”。宋仁宗谥其为“和靖处士”,故世人称其为“和靖先生”。
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这些名家都留下了赞誉林逋的文字。欧阳修称赞道:“自逋之卒,湖山寂寥,末有继者”。如此称誉,不可谓不高。

其诗文风格淡远,内容大多反映他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所作《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咏梅诗句,为百世传诵。
不过,这两句诗是从五代时期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中化用而成的。林逋仅仅改动了两个字,就成为己有之作。要是别人则是剽窃,而世人对他没有这种苛责之词。

林逋在世时,就为自己修好了坟墓。坟建庐旁。然后题写了《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诗云: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诗中引用典故借喻:“汉武帝很欣赏司马相如文才。得知相如病重,便派使者到其家中索要文章。但天使到时,相如已死。其家人奉上一篇遗稿,内容为歌颂汉武帝功德。劝其封禅之事。

泰山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梦寐以求的一个极其重要封典。一般是在太平盛世、帝王立有“不世之功”的情况下才会举行。
而林逋这两句遗诗另有所指,就是暗讥宋真宗的泰山封禅之事。宋真宗好大喜功,一即位就向辽国亲征。以开国之盛,却交个平手。签下“澶渊之盟”。所以世人认为其功业实在不能算宏伟。但宗真宗却做了耗费巨大的封禅之事。为世人所诟病。所以后世帝王皆以此为训。

林逋这首遗诗,充满自傲之意:我辞世之后,若是皇帝派人来我家寻找遗稿,我很高兴自己没有写过劝皇帝封禅的诗文。没有了“劝禅诗”,自然也断了皇帝陛下的“封禅”的念头。所谓“泰山封禅”在中国也就成了绝唱。
这寥寥数语背后,说明林逋虽不在庙堂之上,其实乃心系国家安危。设想一下,如果林逋也象司马相如一样留下劝当朝皇帝封禅的遗书。那么,皇上肯定会像捡到宝一样。或许也搞起劳民财的封禅之举。

所以说,林逋生前平淡无奇,表现并不突出。但其生前死后,却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遗诗的作用,甚至可谓做出了一件对后世具有影响的大事。
此举也表达了宋代士人的主流心声。司马光曾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行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一个做过内阁首辅、久经宦海浮沉的人,所自傲的是如此这般,实堪注目。司马光此语可与林逋这首诗气息相通。

从人生轨迹来看,林逋出世,司马光入世。看似很不同,然而他们的精神内核却是一致的。正如黄庭坚所说:“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有宋一代士林的独特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林逋平生作诗,不留文稿。存世《林和靖诗集》系后人收集而成。
不系舟Non-moored boat 读《林和靖诗集》中《自作寿堂因诗一绝》而作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
2019年4月28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