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在《外储说》中讲了一个故事:管仲被鲁国俘虏后,齐桓公在鲍叔牙等群臣的劝说下,决定营救管仲回国。用的套路还是“五羊皮”救桑弘羊那个老办法。名义上是向鲁国索求管仲回国受罚,实则是任用管仲为齐相。
为了掩人耳目,管仲双手被绑缚着,从鲁国一路被押回齐国。管仲在路上又饥又渴。恰好在绮乌这个地方遇见一个边防官。于是管仲向他乞食。边防官跪着给管仲东西吃,并给他水喝。态度非常恭敬。
边防官私底下问管仲:“假如你有幸在齐国不但没有被杀,反而受到重用。你将拿什么来报答我?”
管仲回答说:“真能托你吉言,我不死反而得到重用,我将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论功行赏”。接着管仲又反问边防官说:“你说我能拿什么报答你呢?”
边防官听完管仲的回话后,面有愠色,甚有怨言。按常理所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管仲回国后,官居相位,权倾天下。给边防官弄一个舒服的位置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市私恩并不是管仲的为人所致。
管仲帮助齐桓公奠定春秋战国霸主地位。这一成就的取得,与管仲任人为贤、论功行赏的施政理念是分不开的。
管仲反对任用“佞人”。他说:“用佞人则私多行”。在管仲看来,象这位边防官,其实就是一个佞人。他给管仲吃的喝的,且如此恭敬,其实就是想在管仲身上赌一把。若是赌赢了,以为会跟着管仲吃香喝辣的。
管子在《管子·法篇》中十分明确指出:“世无公国之君,则无直进之士;无能人之主,则无成功之臣”。所谓“公国”者,就是“以公治国,不循私情”。
即使对自己有过大恩,如果没有实际的才能,也不能委以重任。凡在上位者,能秉公办事。下位者才有凭直道求进的士人。国君能论功行赏,臣下才有积极成就功业的人涌现。
行公义甚于市私恩,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古来今来,公私分明。是从政者的恪守不渝的传统。
投桃报李,看似合乎人情事故。但如果妨碍了国家利益,那也是行不得的。在上位者,可不慎乎?
不过中国有一句古话“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对于自己的亲属、朋友、故交,当他们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予以适当的照顾也是应该的。
附文言文原文: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