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在边地,秦、晋、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得到的土地设县。
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逐渐推广到内地,而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郡。郡的面积较县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所以《左传·哀公二年》记载有晋国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郡”超过“县”。故而将“县郡”颠倒”成为“郡县”。从此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
秦统一六国后,乃确立郡县制,县隶于郡。成为推行全国的一级行政单位。
据文献记载,古称帝王居所即王畿为县。这样周王的食邑称王畿或国畿。畿内的土地与周王紧紧联系在一起。
《说文》:“县”字解,曰:“天子畿内,县也”。周王的畿内称为“县”,这确是“县”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起始。在产生、发展变化中有着鲜为人知的趣闻。
“县”的地方地方建制广泛使用,并且推广到春秋列国是从山西的晋国开始的,据《左传》载,晋平公十四年(前544年),平公母亲悼夫人在一个叫杞城的地方请人吃饭,遇到一个来自绛地的老人。悼夫人见其年迈,问贵庚。老人答曰:“不知纪年,只知经历445个甲子矣!”
此公高寿几何?当时在场者,谁也算不出来?悼夫人派人求教于晋国的一位很有名气的叫的师旷的乐师。师旷答曰:“七十三岁矣”。
又求教于一位叫文伯的人,文伯答曰:“二万六千六百矣!”这些都是无厘头的话,当然不可信。但长寿总是有的。从此,对年迈古稀、长寿高龄者,常用“绛老”一词褒称之。
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平公认为“绛”这个地方出长寿老人,于是便用周天子畿内的“县”称之。取名为“绛县”。这是晋国设置的第一个“县”。这样,山西的绛县,应该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县,也是天下第一县。
另外,“县”这个字的最早作动词。与“悬”字同为一字,读如xuán音。其意为悬挂、联系的意思。《商君书·修权》:“先王县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