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最爱看《三国演义》的小人书。每出一本就到新华书店,把它买下来,一本才一毛多钱。看了一册,等下一册。整套书配齐了,整本《三国演义》也看完了。后来每凡放寒暑假,又把它拿出来重看。
小画书中的人物形象早已先入为主。后来看《三国演义》连续剧,跟画中的形像几乎一模一样,栩栩如生。我猜想导演在选演员时,肯定也参考过这一套书。
关羽(?-219)三国蜀汉大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人。汉末亡命涿郡,从刘备起兵。建安五年(200年),刘备为曹操所败,他以护嫂为名,降汉不降曹。被俘后,极受优待。被封为汉亭侯。后仍归刘备。
建安十九年(214年)镇守荆州。建安廿四年(219年)围攻魏军曹仁,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威震天下。后因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他的事迹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渲染,并加以神化。
关羽死后很快被神化。全唐文收录了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的《重修玉泉关庙记》一文。从中可知中唐时期就已有关庙,关羽早已被民间崇拜。
南宋偏安一隅,使三国封建正统史观由原先的“帝魏寇蜀”改为“帝蜀寇魏”。而忠心辅佐刘备的关羽随着政治价值观的提高。神话色彩更为浓烈。这种风气遗留至元代。
据《元史·祭祀志》记载,宫廷做佛事时伴有“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既有神轿,必有坐在轿内的关羽偶像。神祗也许是从关庙里请出来的关羽神像。
这是关羽神化正式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随后《明史》也有类似的记载。甚至出现了帝王敕封,这是封建统治借以宣扬忠义思想,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羽那样尽忠报国,献勇武于社稷。
元末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把自己的爱憎思想灌注在《三国演义》中。加上说书人的到处传讲,所以在全民中提到“尊崇关公”普及作用。
清代推崇关羽更是不余遗为。究其原因,似与清之立国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个“三国迷”。他从《三国演义》中学到不少兵法与韬略。在统一关内外的战斗中,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八旗军几乎无役不胜,马到成功。为了神化自己,他把有意把自己的胜利因素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说成是得到关羽的神佑。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清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廿五年(1760年)改封为“忠义神勇关圣大帝”,乾隆卅四年(1769年)又敕封为“灵佑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再看清人阮葵生所著的《茶余客话》在“仁义之气常存”一条中说:“盖当时之祀汉亭侯,亦今日之关庙。世重伍子胥、程婴、杵臼及项羽。皆祭遍海内,古往今来取义成仁之士,其身虽死。其气常存”。指出“仁义之气”是关羽受到世人顶礼膜拜的主要原因。
从此,关羽被抬到了武圣的位置。所立的关庙又称武庙与孔庙又称文庙比肩。
所盖关帝庙遍布全国城乡各地。
在抗战期间,在日伪敌占区活跃的所谓“忠义救国军”,它的祖师爷也就是这位关帝爷。
另外关老爷又跟财神爷挂上钩,成为国人乃至遍布全球华人心中的财神爷。所以香火特别旺。
《三国演义》影视剧在全世界播放以后,由陆树铭拌演的关羽形象深入人心。“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美髯须”成为港人顶领膜拜的对象。连演员陆树铭也沾了光。竟把他当着真关公来来朝拜。
其实关羽一生也做了很多错事。人们都说关羽“忠义仁智信”。其实他有的做到,有的没做到。当初“刘备借荆州”。他配合刘备赖账。赖着“荆州不还”。如果他真的有讲诚信,就应该劝兄长把荆州还人家。所以才有这一句歇后语流传到现在。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