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延平梅山坡小街巷,行人忽忽,显得冷清。一间亮着灯光的小卖铺格外惹眼。店面不大,明亮的灯光将满门市货架上的货品照的异样夺目。
而且也为急行的夜归人照亮了脚下的路程。而我每次经过都要停下脚步,驻足片刻听听看看。与他们聊上几句。
看店的是一对五十开外的中年夫妇,外地人。他们起早摸黑,里里外外,连进货甚至送货上门都是老板自己。他说小本经营,雇不起小工。全由他们俩打理着这家夫妻店。
每天天才麻麻亮,老板娘先起床,打开门面。然后一整天,一直开到下半夜。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需要,打个电话,他就把货送到家。
时间久了,邻里街坊,大家都熟悉。店门口摊位上的小件物品,老板忙自己的,也不起身。任顾客自拿自付。
小店讲究的就是信用,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不知为多少人,特别是年青人与外乡人带来了便利和祥和。
多年前,这对中年人盘下这间杂货店,改造一番。靠墙一排全是货架,后间改成存货,最里间一家四口住宿。
店内三面墙壁除了小窗外,全部摆满货架。连店门口也经营甘蔗等水果。到处都摆满货物。
为了拉住顾客,这个店还允许赊账。每到月底有人来结账的时候,老板就拿出厚厚的账本一页页翻找。
我多嘴,问这么多账?老板说:“都是乡里乡亲,谁手头没有紧的时候。总要过日子”。
我点头称是,其实我从没赊过账。我突然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已这位老夫子,喝酒老是欠账。临死还在咸亨酒店的流水牌上挂着九文大钱的酒账。
心里想这就是私人经营,跟公家不一样的地方。久了,这里成了附近老大爷们聚会的场所。老板虽不卖茶叶,但倒贴茶水。不管是谁,路过这里都可以喝上一盅。
渐渐地这里人气更旺。成了大家往来歇脚的地方。杂货店自然也见证了我们这里由浅至浓的难舍之情。
现在这个店铺也与时俱进,用起了二维码。总之,现在的生意虽然难做,但日子总要过下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小店也成了附近快递的临时收存点。每天有数量不少的快件都会送到这里,然后年轻人再到这里取走。而且这项服务是免费的。
我心里想,这就是老板的高明之处。他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大家也总想从他这里买点东西,作为回报。
大家已经习惯了,店老板日复一日坚守着自己的小铺子。维持着一个家子的生计。相亲们也习惯了,每天就这样开始吧,又这样结束。
是的,开着吧,杂货店已经成了我们社区的一部分。离乡人的思念。
想必,每个人都有几家时常光顾的杂货铺子。即使只是匆匆过客,也参与了自己的生活。在那里,不仅有满货架的日常用品,聊以应急、解忧,更有我们走过的日子记忆。
岁月留下的情怀,以及零碎的存入、根植于记忆的那个年代的时光。
不系舟 为梅山坡小杂货铺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