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宋元交替,崖山之战,最为惨烈,史不绝书。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元军夺取南宋战略重镇襄樊。控制了长江中下游。
翌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发兵二十万。兵分两路南下,一路攻打扬州以牵制宋军。另一路为主力,攻打鄂州(今武昌)。至咸淳十年十二月,夺得鄂州。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杭州。南宋朝廷在太后的率领下向元军投降。
几次战役后,元军夺得宋军大量战船,组建了强大的元军水帅。从此来自漠北的蒙元军也有了水军。这支水军后来最远还打到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爪哇。
南宋小皇帝赵罡在部分主战派大臣、将领的拥戴下向南撤退。还一度撤到福州,驻跸林浦。
2012年春,我与陈朝云、严震荣、蔡厚松诸友曾到此一游。遥想当年英雄末路,慷慨悲歌的困境。
元军南下,势如破竹。尽管受到南宋军民一路阻击,但元军仍步步南逼。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赵罡病故。宰相陆秀夫辅佐赵昺登基,继续抗元,维持宋朝帝统。又撑了一年,南宋朝廷在元朝大军追逼下,退到到广东新会、崖山一带。宋军元帅张世杰和丞相陆秀夫辅佐幼帝赵昺及二十多万人驻扎在此。当时还拥有战船一千多艘。水军实力尚存。
元朝皇帝忽必烈为了最终消灭南宋残余力量。任命张宏范为主帅、李恒为副帅。率水、陆兵马二万五千人,在分别攻取漳、潮、惠三州和广州后,分海、陆两路向崖山进逼。
宋军主帅张世杰之所以选中崖山驻扎,主要认为崖山一带濒临大海,其南面有易守难攻的崖门水道,而且这一带海域风平浪静,便于驻守。
然而在大陆几乎全部落入元军之手的情况下,背海驻守无疑在战略上是一大失策。而且张世杰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下令将一千多艘战船用铁索相连,分成几排沿崖山排开阵势,完全丧失了机动性。这一错误在三国时期的火烧赤壁中前人已经犯过了。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李恒带领元军在崖山东侧偷袭登陆,将山上的宋军行营悉数烧毁,并切断了宋军的淡水来源和粮草供应。
这样就迫使宋军全部退到海上,宋军为了夺回水源和粮道供应,曾多次反攻,均难以奏效。宋军就此陷入了粮、水、柴断绝的绝境,在饥饿和伤病人的侵扰下,宋军的战斗力大为降低。
元军得手后,从海上采取火攻,但宋军早有预防。在战船上涂抹了海泥加以防范,元军并未占到多少便宜。经过几次攻打,元军对宋军水寨进行收缩包围。元军水师则占据崖山外围,还与崖山上的元军一起形成的对宋军的海面包围。
南宋祥兴元年二月六日(1278年3月19日)凌晨,元军副帅李恒率战船顺着退潮从北面顺流而下,进攻宋军船阵。但战果不大,至中午涨潮时又顺潮北退,而已经布置于南、西、西南三个方向的元军在张弘范的带领下,则顺潮水北进,从崖山与汤瓶山之间的崖门水道向宋军船阵展开攻击,很快就夺取了宋军前阵并烧毁了宋军几十艘战船。
此时宋军主帅张世杰在慌乱之下又下了一道错误的命令,将两侧战船调往中间,使得宋军阵形大乱。
是日午后,海面突降大雨,宋军急忙砍断铁索,企图趁着雨雾开始突围。但仅有张世杰带领的十几艘大船冲出元军重围,包括宋帝御船在内的宋军大部被元军越围越紧。陆秀夫在绝望之下先逼妻儿投海自尽,然后自己抱着宋幼帝跳海而亡。逃出重围的张世杰后来在阳江南面的海陵岛附近遇上风暴,船翻人亡。
此役元军共烧毁、击沉宋军战船二百余艘,缴获八百余般,俘虏宋军两万多人。宋军战死十万人以上。南宋王朝就此覆灭。
不系舟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