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玉,从西周开始,做为一项等级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由于“组玉佩”十分繁琐,魏晋以降,男子佩戴杂佩的渐少,仅留存于礼制活动中。即重要的活动才必须佩玉。
但女子腰间佩玉之风,依然盛行。叮当作响的女子环佩之声,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悦耳音符、诗文中的美好向往。
如“佳人环佩玉阑珊”;“鸣环佩玉生光辉”等句。以至于《礼记》中原本:规范士大夫步伐的“环佩”,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
由此可见,古人环佩,似乎并非用来观赏,而是越来听的。然而追根溯源,却发现古人身上这种饰品,不仅历史悠远,而且最早还是礼制的产物和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物化体现。上至帝王,下至士人的穿戴标配。
《礼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
组绶是用来系玉的丝带,不同的玉佩和丝带的颜色,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也是现代勋章绶带的始作俑者。组绶还有“串玉”的功能,即将各小玉佩串联起来。组成为一个“玉佩组”。玉行称之为“组玉佩”或“杂佩”。玉与玉之间的碰撞自然会发出叮当声。
玉佩发声,并不单纯是营造听觉的美感,更多的是礼制上的用意。作为贵族和士人,时刻都要保持良好形象。而组玉佩的玉振之声,正好可以帮助佩玉者以视觉规范自己的步态。即“听己佩鸣,使玉声与步行相中适”。正如《礼记》所要求的那样“行走则有环佩之声”。
到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思想开放的唐代,玉佩的严肃性逐渐削减,装饰意味却愈发凸显。富有创意的玉佩不断被开发出来。如双鹤、双鱼、鸳鸯、凤凰、孔雀、花卉等造型的玉佩深受妇人喜爱。
到了宋代,民间佩玉行走又成为时尚。曾巩的“进退佩玉何玲玲”;陆游的“缨冠佩玉朝紫微”;袁甫的“佩玉锵鸣谨进趋”等均表达此等意味。
明代佩玉的器型和雕饰手法,虽以得以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佩玉从材质上已不局限于玉。并开始采用金属和宝石,用料更为广泛。但佩玉的称号却变了一个名称“禁步”。顾名思义,就是“限制步伐”。这可能与明人盛行缠足有关,就是怕走多步,乱了步伐而影响风度。
明清时期,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民间盛行佩戴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甚至在帽檐前饰有一块翠玉,中至玉腰带,玉挂缀。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皆佩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戴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玉成为大众的装饰品。
行走用玉佩,源自古人赋予玉很多人性化的品性。弘扬孔子倡导的“玉德”,即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所以才“君子无故,玉不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