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每个时代对“武士道德(ぶしどうどうとくFushiddtoku)”的意涵都不尽相同。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武士道ぶしどう”一词,是进入江户时代(えとEdo)才出现的。
而且日本的武士道也源自中国古代的侠义(きょうきkyki),即侠士义举的日本化。过去也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きしkishi)。
本文所介绍的即日本历史上的武士道,以及日本历次对外战争中以“武士道精神”所犯下的暴行。
日本明治以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在日本军队中推崇“尚武(しょうぶsybu)”精神。日本军队在中国、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争中。把所谓“武士道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给世人留下极其深刻的负面印象。
本人研究《日本史》多年。在此以掌握的资料介绍日本“武士道”的起源和沿革及现状。
明治(みじmiji)以后,伦理(りんrりrinri)学家将“武士道德”美化成为具有普氏价值的道德。
一般而言,在主从(しゅじゅうsyujy)的关系结合中,主从双方的关系处于不平等状态。与欧洲封建社会由双方契约造就的古典式主从关系不同。日本初期的主从关系大多保持在非契约性的亲族共同体关系。它是以“恩惠(おんけいongei)”和“奉公(ほうこうhg)”双方的义务为前提。
到了江户(えとEdo)时代,主君(しゅくんsyukun)一方的权力被极度强化,武士大多离开了土地,变身成为领取“知行米(ちぎょうChijy)”(以此作为俸禄的稻米)。犹如现在公司与职工的雇佣关系存在。自此彻底失去了从者(じゅうしゃjysya)的独立性。
但在中央权力十分脆弱的封建社会里,武士是农业经营者并都拥有赖以生存的领地(りょうちrychi),从者在主君面前还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因此,撇开没有领地的“郎等(ろうどうRd)”一级最下等武士不说。中级以上的武士,完全不必单方面地为主君所奴役。
他们在战场上勇敢战斗,但绝对不忘记要求对自己的“军功(ぐんこうgug)”加以“恩赏(おんしゃOndya)”。大量要求“恩赏”而起草的“军功状(ぐんこうじょうgunkjy)”的存在,有力地证明武士的道德绝非是无条件的“献身性”,而是“有尝(ゆうしょうysy)”的行动。
对武士而言,他们最大的心愿是养家糊口、子孙荣耀。对主君的忠心只是达成这一心愿的手段。他们为个人和家庭利益而依附于主君。但在依附(いたくitaku)相同主君的家臣(かしんkashin)们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维系感情的纽带。
他们在战场争先恐后地争夺头功(とうこうtk),除了自己的功名,他们无暇顾及其他。以这种崭新的人伦关系为主要素材,诞生了全新文学体裁。那就是以《平家物语(へいけものがたりHeikemonogatari)》具体为“军记物语”。
关于《平家物语》,它作为琵琶法师(びわほうしbiwahshi)讲述的故事。采用在琵琶伴奏下说唱的口传文艺形式。这一点与通过个人创作,供人阅读的贵族文学中的“物语”有根本区别。
这种物语,经历不断传抄产生了各种版本,如《源氏物语》即有蓝皮本和河内(かわちkawachi)系列的抄本。
虽然它们存在很大差异,但至多是文字上的些许不同,并没有出现整章整段增减的情况。然而在《平家物语》中,各版本之间甚至出现整体结构上有无单独插话段落的重大差别。
琵琶法师在传播过程中,根据听众需要而不断的对故事情节和顺序进行改编,可以说是各种异版出现的缘故。
因此现在很难断言,某个特定的作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更应当认为,这是一部在漫长的岁月中,融入了众多欣赏者趣味而得以不断成长的作品。
《军工物语ぐんこうもゆがたり》并不着眼于武士作为农业经营者的一面,而是描绘武士作为战场上勇士的一面。生动再现武士之所以是武士,而不是富农的缘故。
这些作品在切实写出武士道德的内涵不畏死的勇武、下属对主君的忠心节操。以及主君对下属的恩义仁爱、对于后代的爱护等。同时也描绘出武士追求一已功名和私利的另一面。
这一点与江户时代被儒学教义粉饰,被伪善地加以美化的“武士道”理论迥异。如实把握住现实生活中武士活生生的行为和精神。这类作品贯穿着彻底的现实主义,武士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在历史上武士非常重视自己的名节。他一若千金,以命相许。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侠士,还是中世纪欧洲骑士都有共同之处。
到了近代,无论是中国的侠士还是欧洲的骑士基本消失。而日本绝大部分破产的武士也沦落为“浪人(ろうんにRnni)”。甚至在中国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5),这些质变的武士甚至组成海盗对中国沿海进行骚扰,被称之为“倭寇(わこうwak)”。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其实已经违背了“武士”的道德标准。
由于长期以来“剑与菊(けんのきくkennokiku)”形成了日本的文化传统。后来日本又把所谓“武士道”教育移植在日本的国防教育中,尤其在军队中。使日本军队比任何一个国家的部队,更具有侵略性和强暴性。
即使在二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受到清算(せいさんseisan)。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仍然阴魂不散。有关这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
不系舟读史作 参考自《日本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