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国金佗稡编》及其续编视限权最重要,最详尽的有关岳飞之死的死因。为岳飞之孙岳珂所编著。
“鄂国”一词源自岳飞在宋宁宗(1195-1224)时被追封为鄂王。到杭州西湖旁边参观岳王坟,可以看见岳坟墓碑上面也就写着大宋鄂王之坟几个大字。
在岳飞死后二十年间,他被朝廷塑造成一个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罪人。宋高宗时,秦桧大兴文字狱。大量有关岳飞的文字资料佚失或者被销毁。同时秦桧的养子秦熺主编了《高宗日历》,恣意诋毁岳飞和岳家军的战绩。
宋朝官史大多失传,现存记述那个年代最重要的史籍。以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和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两部史书为主。
在历史上这两部史书号称良史,但还是转抄了宋高宗和秦桧之流的不少污蔑之词。比如绍兴七年(1337年),岳飞突然提出辞呈,与宋廷发生冲突。
其中原委,秦熺的《高宗日历》讳莫如深,并做了精心的篡改。徐梦莘和李心传也沿用此说,以讹传讹。
但在《鄂国金佗稡编》中,我们看到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宋高宗对岳飞统领淮西军的出尔反尔,使岳飞愤而辞职。
再比如,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奉命驰援淮西。秦桧之流抵毁说,岳飞有意逗留,拒不驰援。
岳珂根据宋高宗的亲笔御札,推翻了秦桧之流对其祖父的污蔑不实之词。
岳飞蒙冤死后近四十年,宋孝宗为其平反。决定给以谥号。然而虽然大家对岳飞的事迹有所耳闻,却几乎找不到相关的记载。
可见岳飞事迹被淹没到何等地步。为了定谥,官员们不得不访问故将遗族以得其详。
岳飞的三子岳霖承担了重新整理父亲史迹的任务。后又传给他的儿子岳珂继续。就这样岳珂花了很大的力气,在父亲的基础上收集很多材料,先后完成了《鄂国金佗稡编》及《鄂国金佗续编》。
这两部书恢复了部分历史真相。但是岳霖、岳珂本着强烈的孝子慈孙之心,对岳飞的事迹不免有溢美的成分。
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岳珂也只能曲笔写作。这些都为后世戏曲小说塑造岳飞的“愚忠”形象开了先河。
这主要表现在隐去宋高宗与岳飞的矛盾。回避了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罪责。事实上,岳飞与皇帝的矛盾,在绍兴七年(1137年)已经存在。
但总的来说,岳飞还是宋高宗最器重、最得力的武将。自绍兴七年(1137年),宋高宗收回原先任命岳飞为淮西军的成命。岳飞愤而辞职之后,君臣裂痕越来越深,直到最后宋高宗动了杀岳飞的念头。
这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岳珂不愿也无法正视这个事实。只能煞费苦心铺叙了许多曲笔,大谈宋高宗如何恩遇岳飞,把岳飞蒙难全部推到秦桧头上。
“把萝卜账记在蜡烛账上面”,这也不是宋代的唯一发明。历代都如此。所以看待历史资料应当要去伪存真。才不至于被牵着鼻子走。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区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