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势类型、走势中枢和走势形态,缠论基础逻辑推理

(2021-01-03 16:09:37)
分类: 我的交易

走势类型,是一段一段的同级别走势的分解,而走势中枢,由走势类型的价格重叠区间确定。

 

操作中,任何走势类型,都由次级别的abc三段开始发展,或者abc就结束,或者演化为a+(bcd)+e的结构,二者的级别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bcd三段构成高级别走势类型的一个单独的中枢。

 

那么以背驰来分析判断买卖点的操作中,当如30分钟走势类型的次级别,出现abcde几段走势,其中并不构成单独的30分钟中枢的情况,就根据n+2与n段的走势力度决定进出。

 

而在一个单独的中枢出现后,就要侧重于围绕中枢展开分析,因为中枢对于上下走势都有同等的吸引力,且第三买点也要根据该中枢来判断,但并不是针对走势类型的分析就没有用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是最好的事情。如上面的a+(bcd)+e结构中。

 

abc出现后,首先要比较的是c与a,这是走势类型的力度比较。c相对于a有盘整背驰与不盘整背驰两种分类,盘整背驰的情况,d就要回来与bc构成重叠的高级别中枢,而如果不盘整背驰,就有可能继续向上发展,去制造fgh的重叠。

 

d段回来与bc构成高级别中枢后,d段与b段同样可以比较力度,盘整背驰买进,不背驰就等d段结束。但当e段突破中枢后,一般这种突破都伴随着e段与c段的不背驰走势,也就是力度比c大,就很可能突破了,然后在e的内部结构背驰时退出,等待f段的形成,f段就有是否构成第三买卖点的分别,然后是g段,g段与e段的力度对比又决定是否回来中枢扩展,如此分析,如此操作,如此而已。

 

缠论基础逻辑终极推理

 首先是同级别走势的分析。也就是固定周期的,不涉及任何高级别低级别次级别之类的玩意,比如日线。

  那么在日线的K线图中,走势形态只有三种:上涨、下跌、盘整。注意,这是走势形态,也就是说你在图上看起来是下跌就是下跌,上涨就是上涨,不涉及中枢什么东西。

  而这三种形态,无论是什么形态,都有结束的时候,而且当某一种形态走势结束后,只能跟着其他两种形态走势中的一种。

  这样,日线级别K线图就可以看做是上涨、下跌、盘整的组合图形,这样就可以把整个走势图拆解了。

  经过分析,这种组合,一共有12种,这12中组合里面,分为四种类型。

  上涨、下跌、盘整,还有一种无法归类。

  而进一步对无法归类的组合进行分析,发现在这种无法归类的组合前后,再增加其他走势,总能构成由上涨、下跌、盘整,其中两种组合形态的二次组合。

  换言之,在日线K线图中,任意走势图,都可以拆解为由上涨、下跌、盘整三三组合构成的高一级别的上涨、下跌、盘整。其中盘整根据走势结构特征,分为N型与U型两种。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图,都可以拆解为由本级别上涨、下跌、盘整走势形态的连接。而同样根据上面的推论,在本级别中的任意上涨、下跌、盘整,都可以在次级别拆解出至少由三段完成的走势形态。

  这样的推论可以不断的向次级别推演。但由于最低级别是不可观察的,所以要确定操作级别,并同时根据操作级别定义最小级别。在最小级别图中,将最小级别的上涨、下跌、盘整,根据以上的嵌套推论进行定义。

  那么最基本的图形,比如上涨,就是几根没有三根K线重叠的K线向上+至少三根K线重叠+几根没有三根K线重叠的K线向上

  这样就可以把最低级别的走势类型确定,进而再向上推演,将操作级别的走势类型近乎精确的划分。

 

而由于任何级别的任意走势类型都必须至少由次级别三段连接而成,可以确定的是,这三段中,中间一段与前后两段的方向一定是不同的,否则三段就连成一段了。

  而这种逆向的走势,会至少造成5日均线的走向变化,从而使5日均线至少接近10日均线。

  也就是说,在固定级别的K线图中,某nK线构成的下跌,如果5日线与10日线一直平滑着下来,那么这段走势基本都不是该级别走势形态,最多是次级别。

  而在这至少三段次级别走势中,在本级别图形特征我们假设为5日均线与10日均线粘合甚至交叉,这代表了大多数情况。这样,该均线粘合点或交叉点,就把这三段次级别图形在本级别K线图中,在均线上分成了两段,也就是两个由5日线均线和10日均线相抱的闭合空间。

  根据背驰的推论,当两段相邻同级别走势相对应的5日、10日闭合区间的面积,后一个比前一个的面积要小的时候,称为背驰,背驰的那段次级别走势称为背驰段。

  由于macd指标近似的根据均线的指计算而来,所以就有了用macd指标来辅助判断背驰的方法。

  同样的因为上面推论中,背驰段的次级别也是至少要完成三段走势的,这就为背驰点的最终精确定位提供了逻辑基础,也就是区间套定理。根据区间套,可以将背驰段的背驰点不断向次级别细分,最终在最低级别走势上确定出一个近乎精确的点,这个点放大点就是个圆。该点,成为背驰点。如果出现在下跌中,就称为底背弛,在上涨中出现就叫顶背驰,在盘整中出现就叫盘整背驰。

 

 上面的区间套定理,用简短的话总结,称为走势必完美。

  上面的顶背驰点,称为第一卖点。底背弛点,称为第一买点。

  而在某固定级别的操作中,操作的原则就是不参与盘整。所以盘整的背驰点不单独作为买卖点。

  以第一买点为例。

  第一买点后,并不是就意味着该下跌走势就一定结束了,而只能知道该下跌至少要中场休息。根据走势必完美,该背驰段结束后,跟着的走势只有两种,一种是该背驰段级别的上涨,一种是该背驰段级别的盘整。而盘整也至少由次级别三段构成。

  所以,如日线级别的下跌,背驰段的级别是30分钟,底背弛后,不是30分钟上涨就是30分钟盘整。而无论上涨还是盘整,一个5分钟级别的上涨是一定要完成的。这就是第一买点100%盈利性的逻辑由来。

 

而同样根据走势必完美,比如上面30分钟走势类型,至少由三段5分钟级别走势类型连接而成,所以,在30分钟图中,5日线第一次靠近、粘合、交叉10日线的低点,也就是该30分钟上涨或者盘整走势形态的次级别第二段的低点,之后一定还有个向上的动作。这就是第二买点。

  而第二买点的精确定位,就要根据该5分钟级别走势形态的底背弛或者盘整背驰来判断。也就是说30分钟高级别的第二买点的精确位置,是造成该第二买点的5分钟级别走势形态的第一买点。

 

走势形态清楚后,就可以对理论进行进一步深化。于是有了中枢的定义。

  中枢:某固定级别的连续三段完成的走势类型之价格波动重叠区间,称为高一级别的中枢,价格波动区间的高点,就是中枢的上沿,低点就是下沿。

  由走势必完美可知,任何级别的任何完成的走势形态,一定会形成至少一个该级别走势中枢。

  进而,将所有级别的所有走势形态,通过中枢进行完全分类。

  某级别某走势形态,只包含一个该级别走势中枢,则称该级别走势形态为:该级别盘整
  某级别某走势形态,包含至少两个同方向、无重叠的走势中枢,则称该级别走势形态为:该级别趋势

  趋势分为两种:上涨、下跌。

  而走势形态与走势类型区别,就由此可以精确化。比如abc三段同级别走势类型,a是上涨,b是盘整,c是上涨,在形态上,这就是高级别的上涨形态,但走势类型还是属于盘整。

  由于盘整两个字,在走势形态与走势类型中的重复使用而定义不同,所以会造成理解上的混淆。所以将走势进行形态与类型的区分。比如上面abc三段,就可以称之为上涨形态的盘整走势类型。

 

中枢确定之后,就可以围绕中枢进行各种推演和推论,因为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都一定要完成一个中枢。

  中枢形成后,就只有两种情况:该中枢状态的延续,该中枢状态的破坏。

  根据中枢的定义可以得出二者在理论上的精确定义:

  任何围绕中枢进行的波动的次级别走势类型,只要其价格波动空间与该中枢区间有一丝重叠,就意味着该中枢的延续。

  而围绕中枢进行波动的次级别走势类型,只要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上或者向下离开中枢,随后的反向走势次级别走势形态的高点或者低点与该中枢区间没有重叠,意味着走势离开中枢,也就是该中枢状态被破坏。这个反向次级别走势形态如果是上涨或者盘整,就称为第三卖点,如果是下跌或者盘整就称为第三买点。

 

以上是一个固定级别的走势中枢的分析。

  而在中枢延续的情况下,如果中枢不断延续,最终可以形成三个该级别中枢,则该中枢的级别就要提高一个级别,也就是盘整+盘整+盘整的情况。以5分钟中枢为例。三段基础的1分钟走势类型构成该5分钟中枢后,1分钟级别走势不断来回,但始终在该中枢区间内。当该中枢内的走势增加到91分钟走势类型后,三个5分钟级别走势类型的重叠就构成了。该中枢的级别就是30分钟级别。

  而两个同级别中枢,就有两种情况的分类,一种是二者没有重叠,第二种是二者有重叠。这里的重叠并不是说中枢区间,而是围绕该中枢区间波动的所有高低点。当两个中枢的波动区间有任何重叠,比如30分钟中枢。两个30分钟中枢是65分钟级别走势类型,加上连接中枢的走势类型(该走势类型最多是5分钟),以及第一个中枢前的次级别走势类型,以及第二中枢后的次级别走势类型,一共九段走势5分钟走势类型构成的重叠也形成了,由这95分钟走势类型构成的走势结构组合,就是日线级别走势类型了。

  一般的,在操作级别的视角下,把所有低于次级别走势类型的走势级别,全部看做是次级别走势类型,也就是级别分解到次级别就是最低级别,这在上面有过阐述。所以上面的九段走势类型可以成立。

  到这里,就可以根据走势的强弱强度不同,把走势根据中枢的有无进行完全分类,一共有七种,从弱到强,前面有详细分析,不重复了。

 

缠论基础的全景图给大家描绘出来了,根据今天讲的东西来学习缠论,比起自己摸索,或者在网上看其他人的资料来学习,速度绝对快了一倍都不止。

  至于已经认真学过缠论,但很多地方绕不过弯、理解不了、觉得矛盾的地方,今天写的内容也许可以让很多人豁然开朗。(转至陈秋明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