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合一、元宇宙与心学的化成世界

分类: 儒学与哲学 |
情景合一、元宇宙与心学的化成世界
2014年,汤一介去世前不到两个月了解到我的情况,特意安排我去黄梅参加汤用彤纪念馆开馆仪式,没想到9月9日到黄梅的当天傍晚,他就去世了。十年来,我并不了解他的思想,直到2024年12月7日,第七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于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看了曙中老师演讲的《新文化·新科技·新高峰》视频,才有所了解,内容也是论坛的扛鼎之作。汤一介哲学思想是三智文化的核心与源泉,其提出的情景合一对于当代心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乐黛云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对于西方文化的反思与转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笔者的大宇心学(共产心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与新儒家亲民实践精神的融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探索,其思路与第七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上马明伟老师演讲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心性之学,弘扬光大共产党人的“心学”》思路相合。本文在于吸收汤一介乐黛云曙中三人思想基础上,与笔者的大宇心学结合,站在全新的视角进行论述,力图为南北心学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为心学发展探索新思路。本文为甲辰冬至,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于湖北黄梅县举办的,汤一介乐黛云伉俪生平展座谈会而撰,后加修改补充。
1、三智思想与北大清华心学思想
汤一介先生生前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和返本开新,提出三智文化,对“三智”提出三个表达:外围是中西印,中间是儒释道,内核是真善美。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派生出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情景合一的哲学境界》汤一介)他极力推崇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景合一思想,这为科技和文化的融合,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整合铺设了一条道路。乐黛云先生的比较文学也对东西方文化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乐黛云)。总之,无论是汤先生还是乐先生都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与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智书院院长、清华校友曙中于十字和元宇宙的解读作了良好探索。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太极,西方文化代表符号、印度文化符号代表万字图。但是,洛书的代表符号是卍卐。卐=左旋5+4=+9。卍=右旋5+4=-9。就是说,在洛书中,数字正负九,用卍卐表示正数周全,变数有盈,有不足。十字架、与万字图都源自洛书。万字图可以说是太极图的一种形式。所以,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2、大宇心学
2022年,笔者提出大宇心学,也即共产心学,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2023年1——2月,参加由南昌职业大学文化奠基人章荣达先生发起的,北大哲学系校友薛晓光主持的,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北京)宇宙心学视频论坛,笔者观点得到广大专家的认可。大宇心学是把时代化的中国共产主义思想以及西方神教等文明精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学思想。
“大宇”是什么含义呢?一言蔽之,即中国儒释道三教的宇宙主义精神。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继承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精神。大宇也源自法国作家、思想家雨果的诗句“世界上最浩瀚的是长河,比长河浩瀚是的大陆,比大陆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浩瀚的是宇宙,比宇宙浩瀚的是人的心灵”。“比宇宙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即所谓心宇精神,或者说元宇精神。雨果是启蒙精神的继承者,一生十分景仰中华文明。他不仅积极参与了资本主义革命,而且帮助过巴黎公社社员,与近代两大社会运动述事都有重要关系。大宇心学,也就具有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意蕴。
3、情景合一与心学
情景合一,从浅层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指的是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情和景结合的产物。这一概念在宋元明清时期已有许多论述,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从深层而言,情景合一与天人合一思想有密切关系,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天地造化之功,如庄子所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欲再现天地造化之功,必须以“人”与“天”为一体才有可能。
情景合一可通过眼睛的使用达到,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触景生情,因外境引发内在的感想。情景合一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达到,如论语中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情与景,其实是不能分开的,也是相互影响的。既能“即物起兴”或“即境生情”,又能因情生景,但归根到底是因情生景,除非你执于物、境。文学创作中,穷情写物就是情景合一状态,当然,这还是后天意识状态中,还不是高层次的情景合一。我们不要总想到外界事物都满足我们的意愿,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心上起修,使我们心保持灵动、光明,而不执于外在的物与境及内心泛起的妄念。
南怀瑾有一个看书不近视的方法,可保证人的眼睛不近视。方法是,看东西时,不要直直地、瞪着眼睛似的,象探照灯一样看去,而是要让字到我们眼里来。这就要求我们要自然平静地看。这样不至于精神外放,消耗自己的精气神。同理看外面景色,都不要把自己的精神送出去,送给外物,而是要把花朵等美景的精神收回来到我们眼里来。尽量让我们的眼睛象镜子映照万物,不起分别地看,心处于一种淡然状态。这样,我们的心近乎于禅境中看东西,心境平和,不为物役。
我们的色声香味触这后天的五欲,皆不离开我们的本体——心,而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触外物产生五识,五根都是心的工具,而非心本身,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也即第六识,是对前五识所感知的信息进一步的分析、思惟、推理和判断。六识不仅处理前五识所感知的粗略信息,还能处理更细微的信息,如形状、新旧、质量等。六识也非心本体和先天意识,而是后天意识。
今天,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光色与声音的世界,是一个欲望极大满足人类的世界,一个容易让人意乱神迷的世界。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个世界是近现代西方主导下发展起来的。乐黛云先生指出,现代西方人日愈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并越来越转向探索和研究东方文化,并形成热潮。东方文化的复兴是大势所在。
我们可以通过南怀瑾所说的看书修炼,减少人们对色的执着。同样,我们对于声音、食物、游乐等欲乐,也应该有一种恬淡而为,而不是把精神外放,消耗我们的精神。要在放松放下中,达到心不为物役,能所双忘,物我两忘,从而向情景合一,心物合一,天人合一境界迈进。并随机起用,以求明体达用。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在玉体横陈、糜糜之乐中也能安然若素,大修行人甚至到酒肆淫房中修行,到红尘中历炼,但一般人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对于音乐、绘画、影视、书刊、网络要净化,要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以减少人们的恶缘。
汤一介认为:“印度文化的真是佛,印度文化的善是法,印度文化的美是僧;西方文化的真是哲学,西方文化的善是伦理,西方文化的美是美学;中国文化的真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的善是知行合一,中国文化的美是情景合一。”但从心学修炼角度,则可从情景合一入手,结合知行合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面对今天这个世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人文结合科技,人文驾驭科技的教育办法,让科技服务于人类,不至于使人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机器上的螺丝,更不至于让科技毁灭人类。另一方面,还要推广东方传统的禅修方法,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情景合一的高深境界。这样,我们就能以情景合一为抓手,达到心物合一,乃至天人合一,从而完成心学修炼。
从根本而言,真善美三者是不相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或许可说是通感的一种形式。所谓通感,又叫“移觉”,如果从逻辑分判角度,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但如果从人们本有功能来说,指人的五官互用,如用眼听,用耳看,用鼻舌手脚听和看。远古人类品性淳善,都有这种能力,后世人类欲望深重,执念愈重,这种通感功能也就消失了,但一些修行人有这种功能,还有少数人天生带有这种功能。千手千眼观音,观音的千处祈求千处应,可以说就是这种通感功能的加强版。通感的产生,是基于心的底层,是一体的连通的,我们五识,都是心的发用,对于真善美的评判,也是从同一心体上发出的,我们的心体,蕴涵有五识和真善美的因子,你不执着于此,就证入真如佛性,你将其止住,就是阿赖耶识,你开发出来,就入五识六识。
4、元宇宙与心学
元宇宙,简称元宇,也称形上宇宙、超感空间。元宇宙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幻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在其1992年发表的作品《雪崩》中提出。在小说中,斯蒂芬森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当时想象中的互联网——“元宇宙”,它是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平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进行交流娱乐。元宇宙是一个在线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空间,其中所有事件都是实时发生的,且具有永久的影响力。伴随互联网,元宇宙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产业领域与研究热点。
元宇宙蕴涵着对现实世界认知的回归、转向、归一。转向什么呢?浅层而言,从实体转向虚体,根本而言,从物质转向精神,转向心的世界。西方十字架文明,是统摄四方征战四方的文明,元宇宙的回归、转向、归一,就意味着归于十字架的中心点,归于大道,归于中华文明。今天,全球的交通的便捷,互联网、手机等通工具的运用,使全球文化交融一体,有利于人们相互理解,为全球一体,世界大同提供了条件。
汉字“丨”(gn),本义是指上下纵贯的样子。而上下纵贯,需要靠“一”代表的左右横通来依托和辅助,“一”与“丨”就是一阴一阳,两者结合,从而产生和呈现万物,万物组成宇宙。也可以理解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或说,以文化驾驭科技,以科技助推文化。(《新文化·新科技·新高峰》曙中)如果只有“一”或只有“丨”,都是不行的,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大道(无极,可用0代表)法尔如是,本来如此。太极则阴阳互倚而未分。无极生太极,太极可用“一”代表,也可用“丨”,“丨”不过是“一”旋转了九十度。“一”与“丨”结合,形成十字。十字架源自于河图洛书,在道教中本意为东南西北四方,既可统摄四方,又可归于中间一点,这中间一点为0,为无极,为大道。基督教十字架,其原本含义在此。因为基督教源自上古道教西传的一支发展而来,明末后又回到中国吸收儒释道而发展成近现代形式。如果说,十字架的四支,为宇宙,那么,中心点则为无极——心,心生万物,心生宇宙。而人类最终要走向修心,就是那个0,也即是佛教的空性,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恶取空,空中存在有的因子,空与有是一体两面的,所谓一心开二门,空有不二,真空妙有,空可产生开发万物。人通过修行,不执于外物,从而明空,进而在空中随时随机而起妙用,这就是明体达用了。
当今主流观点是从科技视角认识元宇宙,认为元宇宙是现实和虚拟的共生系统。如何理解呢?从中国传统的大道思想,虚与实,是相对的,相生的。物质不存在永恒不变的自性,虚的东西也非什么都没有,而是虚中有实,也即与大道的空有不二思想相通。元宇宙从哲理上讲,把心与物连结在一起,心与物是相生,心上开发出大千世界,人不执于外物,则返本于心,了明于心这个大本大源。无疑,元宇宙是当代人们契入中国传统大道思想的有力工具。
所以,元宇宙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相通,十字架四支是从中心向四周开发呈现整个宇宙,最后又回归中心,这也就是中道(无极)依次开出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万物,万物又将回归中道——无极。也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规律:从中华文明衍生世界各大文明,又从世界各大文明回归起点——中华文明。这意味西方十字架文明的衰落,东方中道文明的复兴。所以元宇宙概念是因应历史时代而提出,并且元宇宙这一概念也与笔者提出的大宇心学的大宇、心宇相通,因为心就是宇宙的原点。元宇宙也称为元界,钱学森称之为灵界,其实,也即心界。所以说,元宇、心宇、大宇,三宇合一。元界、灵界、心界,三界归一。
5、西方近代的发展与中华心学的化成世界
西方近代文化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世纪末,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南昌,在白鹿洞书院山长、阳明心学领军章潢指导帮助下,写出天主实义,为此后圣经编造的指南,当然其中一些谬论,如基督教教义传到了印度地区,释迦牟尼学习基督教而创立佛教,这是后来伪造的。天主(天主心)者,宇宙心也。
何谓天主?书中说:“天主之称,谓物之原。如谓有所由生,则非天主也。……天主则无始无终,而为万物始焉,为万物根柢焉。无天主则无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无所由生也。”其对天主的解释其实正是中国文化对道的解释,所以,天主即道,即仁的最高层面的境界。“物之有始有终者,鸟兽草木是也;有始无终者,天地鬼神及人之灵魂是也。”这个解释不完全对,一种物质,都是心的影尘,有始有终,灵魂是精神与精微物质的和合体,心体层面是无始无终的,物质层面,是心中的妄念所感,是有始有终的,可以变化、分解。鸟兽与人鬼神,都有灵魂。草木为无情,只是物质形式。但后来,西方把天主拟人化,有外向化了。从佛道角度,人只有证入无极、真如、上帝最高境界,才能达到无始无终的永恒境界。
天主又是如何创造万物的呢?书中说:“物之所以然,有四焉。四者维何?有作者,有模者,有质者,有为者。夫作者,造其物而施之为物也;模者,状其物置之于本伦,别之于他类也;质者,物之本来体质所以受模者也;为者,定物之所向所用也。”
“其模者、质者,此二者在物之内,为物之本分,或谓阴阳是也;”这就是说,体中蕴含有万物信息,正如唐密说,空的本体含有地水火风空识见七大。这七大又可任意组成各种各楼的物质形成。“作者、为者,此二者在物之外,超于物之先者也,不能为物之本分。”其实,就是体上起用。就如以泥作陶,以金制像的道理一样。本质上就是心动而作,即起心动念,之后才可能行动,有了行动,就有万物的产生。只是山河大地,是众生的共业所成而已。所以,天主是精神与物质的和合体,正与大道层面,精神物质是一体两面的,不能分开的。自然,天主生养万物,掌管一切也就在情在理了。只是西方外向型文化,自然导致人们以为天主是外在的,但究其实,天主无内无外,就是天理,人人心中都能体悟之,但由于妄念起伏不定,难以证入,所以书中说:“人器之陋,不足以盛天主之巨理也。”近代西方人崇尚对立,根器渐陋,自然更难明悟天主含义了,最终导致人只能成为天使,而不能成为天主本身。
书中针对老子的“物生于无,以无为道”;佛家“色由空出,以空为务”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与天主教的思想大相违背,而对儒家的“易有太极,故惟以有为宗,以诚为学。”相差无几的。但是,太极也只是阿赖耶识境界,是无明,只有打破无明,证入无极、真如才是真正的天主境界。所以,利玛窦对大道理解还是不彻底的。其实,道家佛家重于明体,而儒家则重点在于社会生活,自然重心在于达用,而近代天主教的打造目的也在于国家社会的管理,其重心自然也在于达用了。只是明体与达用,两者并不矛盾,而天主教却没有很好地认识这一点,更没有良好地综合在一起,这也是近代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书中诘问佛道:“今曰空曰无者,绝无所有于己者也,则胡能施有性形。”显然,书中还是从恶取空的角度去理解佛道思想,佛道的空无,是心中无有分别判断的一种舒淡安然的境界,是超越了凡情中空与有,无与有的对立的境界,所以是真空妙有的大空,是空有不二的空,是大空本体。天主教对空与无的误解,实源于近代一些理学家的误解。当然,不是所有的理学家都有此误解。所以,本质上,佛道思想并无理学家和天主教士想象的差别。书中还说:“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天主即儒家上帝之义。天主教反对轮回之说,推崇一世论,其实是受部分理学家的影响。由于儒家致力于社会生活,对于轮回,多无证悟,故生谬误。这种谬误,实源于不能明体,只致力于达用,更不知明体达用。
由于章潢是当时江西的阳明心学领军,利玛窦向章潢学习,自然从王阳明的“吾性自足”的内在、本体,转向崇尚外用的天主、上帝思想,是为体上起用,但还是偏向唯心,是为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督教的形成,罗马教廷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明末清初,大批中国人被请到意大利传播科技文化,也为基督教形成、西方的社会管理与发展提供了帮助。
第二个阶段,从利玛窦开始数百年,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把中国典籍传入欧洲,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尤其是耶稣会总部巴黎,最终推动欧洲于十九世纪仿照明代的白鹿洞书院打造出最早的三所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萨莱诺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由于法国在吸收中国文化方面更基于意大利,所巴黎大学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因为明代的科举考试不仅有四书五经,还有数理化天文地理等科目,与清朝阉割了的愚民化的科举不同。清初,清朝与罗马教廷是同盟关系,把大量经典输送和翻译给罗马,原因是满清与西方都为蛮夷,基于共同对付世界宗主国大明及汉人海外势力,瓜分大明遗产而作此选择。其实,当时满清与欧洲日本乃至全球蛮夷形成了类似汉末的十八路诸侯结盟的关系。后康熙与罗马教廷解盟转而与法国结盟,直到乾隆时期,路易十六被杀,拿破仑上台,伪造金字塔,打造西方中心论。当初,清法结盟的原因是清朝国势已初步稳固,基于与罗马教廷的礼仪之争和利益冲突,且罗马教权在西方日愈衰落,以法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崛起,资本主义与罗马教廷又有矛盾,加上俄国对中国的威胁。当时中国把大量典籍翻译传到巴黎,最终引发启蒙运动,随后诞生了雨果的大宇思想(大宇心)。雨果的大宇思想的形成,反映了西方唯物主义兴起,推崇于器用,向外发展和进取的精神,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无不如此。只是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一种唯物主义有神论,与社会主义唯物主义无神论相对立。此一阶段,西方对物质执着于相与用,认为物质是不受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从而导致追求名利私欲的思想在全球泛滥。
第三阶段,乾隆登基后,法国开始走独立路线,于是清朝逐渐扶持英国以平衡,后来又深度参与了美国的建国与发展,大批满清贵族移民美国,把大量典籍搬运到美国,这些典籍都是基于易经而撰写的,使美国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世界顶峰强国。计算机也是依易经思想而设计,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核心发明人为华人朱传榘 (1919——2011),计算机是互联网的基础,美国互联网公司的顶级人才中华人占七成左右。互联网引发了斯蒂芬森的元宇宙(元宇心)思想的诞生。斯蒂芬森的元宇宙思想代表了西方对器物执着之心的消解,回归易学的变易、佛教的空性思想、回归王阳明的吾心自足的心性本体和陆九渊的宇宙心思想,从而使人类回归中华仁礼道德文化作了良好准备工作。
无疑,利玛窦、雨果、斯蒂芬森都非证悟的修行大师,但他们的思想都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在一定阶段和层面推进中国心学的明体达用并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说,从陆九渊的宇宙心,利玛窦的天主心,雨果的大宇心,斯蒂芬森的元宇心,寰球运转,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因缘与联系。从而完成了中华文化明体达用思想在寰球的运转和教化,这是近代中国文化化成世界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人类迈向世界大同。而贯彻其中的是致良知,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修炼。
基督教的救世是什么含义呢?答案是,明体达用。明末开始,西方文明走上了毁体执用、毁体狂用之路。没了体,就没了家。佛教的往生,即是明体,用革命术语来说,小我融入大我,或说,一滴水融入大海才能永恒。既然如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人类进入基督天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就是地球最大的基督国——救世救人类之国。这个救世救人类的方法,即是中国文化中国道路。而追根溯源,当初利玛窦到南昌以儒宣教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但是,共产主义理想要想实现,除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复兴,人们广泛的修证也至关重要,这可说是资本主义不复辟和泛滥的重要保证,因为修证者内心有平等心大公心,光靠外在的伦理规范法律规范作用有限。今天人类到了想家、需家的时代,又回到了追求永恒的时代,也就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面对天下乱相,人们呼唤救世主的来临,这个救世主不是外在的,而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内在的人心。曾经,西方把耶稣当成天主,其实那只是表法,是代表天主,真正的天主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正自己的心,使自己成为天主、上帝、佛。当国人普遍修心时,中国自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国、佛国了。但这个基督国、佛国,并非形式上的信仰基督教或佛教的国度,而是融通各大宗教,接通共产主义思想,并与科学相结合的新中华文明。
最后赋诗一首结束本文:
天地元贞古哲钦,千年寰宇总传心。
微蕾转变成桃累,渊土积夯起岱岑。
白鹿重鸣松迎笑,清风惟看浪浮沉。
昔年闻乐南乡岭,一醉玄灵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