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强国文化出海与辞赋发展战略

(2024-07-28 09:25:01)
分类: 阳春辞赋

文化强国文化出海与辞赋发展战略

钟阳

从历史角度,著名的散体大赋有司马相如上林赋2829字、子虚赋1554字,班固两都赋5792字,张衡二京赋9377字,左思三都赋12140字。卢肇的海潮赋4940字。

至于现代,有颜其麟宜春赋10977字,赵薇等23人集体创作的大山西赋13264字,钟阳寰宇漫游赋25135字。只是现代的散体赋,经过了骈赋律赋时代的熏陶与洗礼,句式上更近于骈体赋,只是字数宏大,内容广博,一如过去的散体大赋。一般而言,超过一千五百字的辞赋,就可归入大赋。

有人认为,旧时早期一篇长赋,可以成一地之百科索引,今日长赋已无人问津。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写得好的长赋,同样可得到认可。寰宇漫游赋大山西赋可以说是现代大赋较为成功的作品,两赋各有特色,都得到很多人好评。

至于寰似漫游赋,赋写寰球,其创作思想源于学校创办时倡导的诸葛亮论将器的天下之将思想。诸葛亮在将器篇中说:“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天下之将的精神,我在大宇赋(南昌职业大学赋)中用一句话表达“大哉,寰宇”,也就是要培养有世界视野的文化精神。大山西赋集中了23名辞赋高手,集体打造,煌煌巨作文彩飞扬,佳句琳琅满目。拼盘呈象,文风各异,也可说是文似看山不喜平的一种形式,可谓一代雄文

去年2月,我在宇宙心学视频论坛中谈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道教,应该学习回耶二教全球传播发展壮大的经验,当时有一些人不以为然。谁料想,七个月后,世界道教联合会于江苏茅山成立,这其实就是为中国文化出海奠定的基础项目。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释道都要出海,如此才能体现出习近平所倡导的论自信,历史自信。至于中国化的基督教也有可能文化出海,收编全球基督教,也未尝不可了。这么来说,这一点,洪秀全自称耶稣弟弟就算有策略了。

7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乃至文化出海的发展战略。

那么,辞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至高文体,要不要文化出海?答案是肯定的。如何出海?光有组织不行,还得有作品。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都赋也不是一开始就被人看好,是被人推举后才成名。臧荣绪《晋书》曰:左思作三都赋,世人未重。皇甫谧有高名于世,思乃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也。后《三都赋》名满天下,一时洛阳纸贵。

辞赋自2007年首届中国洛阳辞赋研讨会后,开始大规模兴起,一时神州大地风起去涌,各类辞赋组织、网站、公众号纷纷创立,辞赋赛事纷纷举行,作品如潮水般地涌现,各地辞赋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办,所有这一切都大大推动辞赋文化的发展。当时,大家都寄予极大期望,热情奔放。但近年来,辞赋界似乎消寂的趋向,辞赋赛事一直不是很多,现在参赛的人也少了。至于辞赋发展大局,更没有几人关心。大大超出了大家当初的预期。更没有达到大家的期望。但另一方面,通过十多年来的发展,很多人都已经写出了一批作品其中不乏优秀者,辞赋培训班也在到处招生,有志于学习辞赋的人士还在不断增加,各类辞赋机构在不断增加,可以说,基础工作在不断夯实。那么,辞赋文化应该如何发展下去?

所以,辞赋文化要发展,跃上新台阶,我想,一是民间派与学院派联手,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学院派以中国辞赋学会为最高权威和代表,主要面向对大学。而辞赋作家主要在民间,在社会 各行各业,至于全国各级文联作协诗联等组织往往兼搞辞赋,很多诗词诗歌组织下设辞赋机构,联系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辞赋作家。两人者各有优势。南昌职业大学为民办大学,处于学院派与民间派的交接点,并且有悠久的辞赋骈文历史传统,可以为建立学院派与民间派的联系作出贡献。

二是,辞赋要顺应国家文化出海、中华文化世界化的战略与大局。辞赋创作上,要有国际视野,不要只是局限于国内。要在国外华人和中华文化爱好者中宣传和推广辞赋。在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签订之前,文言文是世界通用文字,英语是鸦片战争之后才成熟的,现已因其拼音化之路制造上百万文字而难以记忆,加上西方的衰落,英文等西方文字,最终将成为小种文字,乃至死文字,就象匈奴、突厥、蒙古文字一样,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将迎来大复兴和大发展。(202472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