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广布与基督教佛本精神的归来
(2023-12-21 13:03:10)分类: 历史文化 |
福音广布与基督教佛本精神的归来
钟阳
犹太教被从印度学佛回来的耶稣改造成基督教后,整个教法面貌一新,那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一直鼓舞信众们相亲相爱。但是,西方改造后的基督教,无不显示出游牧与海盗民族的狭隘,他们的博爱更多是西方人内部群体的博爱,甚至内部还得分为三六九等。要么白左精神,要么极右种族主义,就是参不透中道。
儒家的中道秉承天道,现实中要求爱有等差,最终也是要通向众生平等,达成博爱目标的。仁在最高境界中,与佛教真如不二完全一致。基督教虽然在近代于西方经历了去佛道化的运动和圣经伪造,但原始的经典还保存了许多,可以逐渐发掘利用。
《圣经·启示录》十四6-7:“约翰看见异象,在末日大灾难的日子里面,福音要传遍世界。”现在正是人类大灾难之时,福音已在全球广泛传播,而这个传播与中华文明复兴同步,与佛道复兴同步。福音的传播,不过是告诉世界:中国文明者,人类之福音也。所谓的末日审判不过是人类尤其是西方人在21世纪的因果报应集中体现而已。现在基督教很多教士也在了解学习佛道二教,了解耶稣原本的佛学精神,基督禅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众实践。西方伪造的近现代基督教已无法收拾人心,回归基督佛本精神实大势所向。
先来看《景教三威蒙度赞》。
中有“自始无人尝得见,复以色见不可相”,这不是金刚经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么?
复曰“敬礼妙身皇父阿罗诃,应身皇子弥施诃,证身卢诃宁俱沙,已上三身同归一体”,这不是佛教法报化全身思想的另一版本么?
“瑜罕难法王、卢伽法王、摩矩辞法王、明泰法王、牟世法王、多惠法王、景通法王、宝路法王、千眼法王、那宁逸法王、珉艶法王、摩萨吉思法王、宜和吉思法王、摩没吉思法王、岑稳僧法王、二十四圣法王、宪难耶法王、贺萨耶法王、弥沙曳法王、娑罗法王、瞿卢法王、报信法王”。由此可见景教有二十二位法王,另加阿罗诃、弥施诃、卢诃宁俱沙则为二十五。而《古兰经》记载中东神教先知至耶稣(不包括阿罗诃——真主)时是二十四位,两者是一致的。景教所谓阿罗诃为佛十大圣号之一,即佛,可见景教尊佛为最高者。也就是说,景教受佛教影响极深,值得大力发掘。
“敬礼常明皇乐经、宣元至本经、志玄安乐经、天宝藏经、多惠圣王经阿思瞿利容经、浑元经、通真经、宝明经、传化经、罄遗经、原灵经、述略经、三际经、征诘经、宁思经、宣义经、师利海经、宝路法王经、删河律经、艺利月思经、宁耶颋经、仪则律经、毘遏启经、三威赞经、牟世法王经、伊利耶经、遏拂林经、报信法王经、弥施诃自在天地经、四门经、启真经、摩萨吉斯经、慈利波经、乌沙那经、谨案诸经目录。《大秦本教经》都五百卅部,并是贝叶梵音。”可见,景教经典众多,并且都是源于贝叶梵文所写,可见景教是受佛教思想改造的宗教是有依据的。
再来看《志玄安乐经》曰:
“复次,岑稳僧伽,我在诸天,我在诸地,或於神道,或於人间,同类异类,有识无识,诸善缘者,我皆护持。诸恶报者,我皆救拔。然於救护,实无所闻,同於虚空,离功德相。何以故?若有功,则有名闻。若有名闻。则为自异。若有自异,则同凡心。同凡心者,於诸矜夸,犹未度脱,况於安乐,而获圆通?是故我言,无德无闻者,任运悲心,於诸有情,悉令度脱。资神通故,因晤正真。晤正真故,是安乐道”
“复次,岑稳僧伽,我於眼法,见无碍色。我於耳法,闻无碍声。我於鼻法。知无碍香。我於舌法,辨无碍味。我於身法,入无碍形。我於心法,通无碍知。如是六法,具足庄严,成就一切。众真景教,皆自无始,暨因缘初,累积无边之福。其福重极万亿,图齐帝山,譬所莫及。然可所致,方始善众,会合正真。因兹惠明,而得遍照。玄通升进,至安乐乡。超彼凝圆,无转生命。”
“岑稳僧伽,如是无量之福,广济利益,不可思议。我今自念,实无所证。何以故?若言有证,则我不得称无碍也。是故我言无欲、无为、无德、无证、如是四法,不炫已能,离诸言说,柔下无忍,潜运大悲,人民无边,欲令度尽,於诸法中,而获最胜。得最胜故,名安乐道。”
尔时岑稳僧伽,重起作礼赞言:“大哉无上一尊!大哉无上一尊!乃能演说微妙胜法,如是深奥,不可思议。我於其义,犹未了晤,愿更诲谕。向者尊言:无欲、无为、无德、无证,如是四方,名安乐道。不审无中云何有乐?”
一尊弥施诃曰:“妙哉斯问!妙哉斯问!汝当审听,与汝重宣。但於无中能生有体,若於有中终无安乐。何以故?譬如空山,所有林木,数条散叶,有影垂阴,然此山林,不求鸟兽。一切鸟兽,自求栖集。又如大海,所有水泉,广大无涯,深浚不测。然此海水,不求鳞介。一切鳞介,自住其中。含生有缘,求安乐者,亦复如是。但当安心静住,常习我宗,不求安乐,安乐自至,是故无中能生有法。”
以上内容为弥施诃(基督)与岑稳(圣徒彼得)的对话,其思想与佛教颇为相合。
《志玄安乐经》复曰:
一尊弥施诃曰“如是如是,诚如汝言。譬如宝山,玉林珠果,鲜明照耀,甘美芳香,能疗饥渴,复痊众病。时有病人,闻说斯事,昼夜想念,不离果林,然路远山高,身尫力弱,徒积染愿,非遂本怀,赖有近亲,具足智功,为施梯蹬,引接辅持,果克所求,乃蠲固疾。岑稳僧伽,当来众心,久缠惑恼,闻无欲果,在安乐山,虽念进修,情信中殆,赖善知识,作彼近亲,巧说训喻,使成梯蹬,皆能晤道,销除积迷,当有十种观法,为渐修路。”
云何名为十种观法:
“一者观诸人间,肉身性命,积渐衰老,无不灭亡。譬如客店,暂时假宿,施床帐具,足珍羞,皆非我有。岂关人事,会当弃去,谁得久留?
二者观诸人间,亲爱眷属,终当离圻,难保会同。譬如众叶,共生一树,风霜既至,枝干即凋,分散零落,略无在者。
三者观诸人间,高大尊贵,荣华兴盛,终不常居。譬如夜月,圆光四照,云雾递起,晦朔迁移,虽有其明,安可久恃?
四者观诸人间,强梁人我,虽欲自益,及为自伤。譬如虫蛾,逢见夜火,旋飞投掷,将以为好,不知其命,灭在火中!
五者观诸人间,财宝积聚,劳神苦形,竟无所用。譬如小瓶,才容合升。酌江海水,将注瓶中,盈满之外,更无所受!
六者观诸人间,色欲耽滞,从身性起,作身性冤。譬如蛣虫,化生木内,能伤木性。唯食木心,究竟枯朽,渐当摧折!
七者观诸人间,饮酒淫乐,昏迷醉乱,不辨是非。譬如清泉,鉴照一切,有形之物,皆悉洞明。若添淤泥。影像顿失。但多秽浊。诸无可观。
八者观诸人间,犹玩戏剧,坐消时日,劳役精神。譬如狂人,眼花妄见,手足攀挠,尽夜不休,筋力尽疲,竟无所获。
九者观诸人间,施行杂教,唯事有为,妨失直正。譬如巧工,克作牛畜,庄严彩画,形貌类真,将为田农,终不收获。
十者观诸人间,假修善法,唯求众誉,不念自欺。譬如蚌蛤,含其明珠,渔者破之,采而死。但能美人,不知己苦。”
观此十种调御身心,言行相应,即无过失,方可进前四种胜法。云何四种?
“一者无欲,所谓内心,有所动欲,求代上事,作众恶缘,必须制伏,莫令辄取。何以故?譬如草根,藏在地下,内有伤损,外无见知。见是诸苗稼,必当凋萃,人亦如是,内心有欲,外不见知,然四支七窍,皆无善气,增长众恶,断安乐。因是故,内心行无欲法。
二者无为,所谓外形,有所为造,非性命法,逐虚妄缘,必当舍弃,勿令亲近。何以故?譬如乘船入大海水,逐风摇荡,随浪迁移,既忧沈没,无安宁者,人亦如是,外形有为,营造俗法,唯在进取,不念劬劳,於诸善缘,悉皆忘废,是故外形履无为道。
三者无德,於诸功德,不乐名闻,常行大慈,广度众类,终不辞说,持为所能。以何故?譬如大地,生养众物,各随其性,皆合所宜,凡有利益,非言可尽,人亦如是,持胜上法,行景教因,因兼度含生,使同安乐,于彼妙用,竟无所称,是名无德。
四者无证,于诸实证,无所觉知,弃妄是非,泯齐德失,虽曰自在,邈然虚空,何以故?譬如明镜,鉴照一切。青黄色,长短众形,尽能洞微莫知。所以人亦如是,晤真道性,得安乐心,遍见众缘,悉通达,於彼觉了,忘尽无遗,是名无证。”
以上内容与佛教修出离心方法一致的。
《志玄安乐经》复曰:
观世音菩萨又曰:“若复有人,将入军阵,必资甲仗,防卫其身。甲仗既坚,不惧冤贼。唯此景教胜上法文,能为含生,御烦恼贼。如彼甲仗,防护身形。若复有人将渡大海,必资船舶,方济风波。船舶既全,前岸可到。惟此景教胜上法文,能与含生,度生死海,至彼道岸,安乐宝香。若复有人,时逢疫疠,病者既众,死者复多,若闻反魂宝香妙气,则死者反活,疾苦消纾。惟此景教胜上法文,能令含生,返真智命。凡有罪苦,咸皆灭除。若有男女,依我所言,勤修上法,昼夜思惟,离诸染污,清净真性,湛然圆明,即知其人,终当解脱。是知此经所生利益,众天说之,不穷真际,若人信爱,少分修行,能於明道,不忧诸难,能於暗道,不犯诸灾,能於他方异处,常得安乐,何况专修!汝等弟子及诸听众,散於天下,行吾此经,能为君王安护境界。譬如高山有大火,一切国人无不覩者。君王尊贵如彼高山,吾经利益同於大火,若能行用,则如光明自然照耀。”
岑稳僧伽重起请益,观世音菩萨曰:“汝当止止,勿复更言,譬如良井,水则无穷,病苦新纾,不可多饮。恐水不消,便成劳复,汝等如是,善性初兴,多闻致疑,不可更说。”时诸大众,闻是语已,顶受欢喜,礼退奉行!
以上与佛教的观音普门品思想一致,并且观音菩萨之圣号直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