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北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022-10-05 08:34:19)分类: 历史文化 |
韶关北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钟阳
笔者1996年8月南下广州、惠阳,生活了半年,次年三月于清远工作,直到2001年9月返回江西。1997年5月28日到韶关南华寺朝山进香。由于清远历史上长期归属韶关管辖,所以我对韶关文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历史上有多次著名的北伐事件,有宗教的、文化的和军事的三种。
一
古代南方的百越民族与中原民族一样,也是把伏羲女娲当自己祖先的。由于上古之时,地球曾发大洪水,江西地势比周边省份高,广东沿海的人向江西迁移成了必然选择,而韶关是他们北上的主要通道和集合地。最后,伏羲族到达宜春。据江西宜春学术界考证,在该市洪江镇仰山山上有一古庙,古庙中有一石碑,上面记载了大洪水时代,仰山由于地势高而成为人类避难之所。伏羲于此衍先天八卦,并且,洪江镇邻镇彬江镇域属为仰山余脉,其山脉摆布正是一完整的先天八卦图——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八卦图,而先天八卦图早于后天八卦图。后来,伏羲把八卦从宜春带到洛阳而发扬光大,而道家、儒家等三流九教都是易学文化的分支。这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早的韶关北伐事件。
二
自古帝王都有出巡考察民风之惯例。“舜帝南巡得韶乐,夏启西巡得九歌,”传说,舜帝南巡采得韶乐,夏启西巡采得《九歌》、《九辩》音乐。上古的音乐,可以追溯到伏羲氏作《驾辩》,伏羲女娲制笙簧。所谓的“蛮荒地区”。在舜帝和夏启时可能保持着伏羲氏之乐,炎黄之乐。在舜与启两位帝王看来,这正是祖先正宗之乐,神秘而有灵性。于是出巡边远之域,采民风。现在有中国人到了日本,会感叹中国的大唐在日本,这可能就是舜帝到了南越,夏后启到了西荒之后的感觉。传说,舜帝到韶关和韶山等地采得韶乐,韶乐中有一首南风,就反映了舜帝南巡的历史。中国是礼乐民族,因舜帝南巡,韶乐北上,影响中原,可谓,韶关文化的一次北伐。屈原的《九歌》是继承了夏后启乐曲的名字。不过屈原的《九歌》也是在舜帝得韶乐的湖南作出来的。
三
徐道覆(?-411年),东晋起义军卢循的姊夫。随孙恩、卢循举兵十万起义。402年,孙恩兵败自杀,卢循被推为首领。403年,进犯广州,徐道覆占据始兴(今属韶关)。409年,进犯建康。411年,兵败逃回始兴,被晋将军孟怀玉等破城斩杀。徐道覆进犯建康对东晋打击很大,11年后,东晋灭亡。中国南方进入更加动荡的南朝,而北朝更加强势,为后来北方一统天下作出了铺垫。
四
陈霸先(503年—559年),大同十年(544年),广州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一战解围,次年,受任为交州司马,前往交州讨伐李贲等人。太清三年(549年)七月,陈霸先在南海召集兵马讨伐元景仲,元景仲被杀,陈霸先迎宗室萧勃到广州镇守。当时临贺内史欧阳頠在衡州,兰裕、兰京礼煽动始兴(今属韶关)等十郡一起举兵攻打欧阳頠,欧阳頠难以抵挡,遂向萧勃请援。萧勃令陈霸先率兵前往救援。陈霸先擒拿兰裕、兰京礼等。
大宝元年(550年)正月,陈霸先大军从始兴出发,大宝三年三月,在建康摧毁叛乱的侯景势力。 南梁太平二年(557年),受梁禅称帝。而陈朝建立,后被西北的隋朝一统天下。这与近代民主革命历史,十分相似。
五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高僧,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仪凤元年(676年,一说垂拱年间[685-688]),在南海法性寺(广州光孝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智光律师临坛为授满分戒。第二年回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南华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后其弟子从韶关北上,发展出五家七宗,一统天下,成为中国佛教正宗,被誉佛心宗。
六
韩愈,贞元十九年(803年),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关中饿殍遍地。韩愈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阳山(今属清远)县令,阳山历史上也曾属韶州(韶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获赦免。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同年十月量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韩愈是理学先驱,其学问为宋儒所继承。
七
宋代理学创立者周敦颐,家乡永州道县,本身即与韶州相邻,并且历史上两地多次归入同一郡域。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熙宁三年(1071年),转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次年,领提点刑狱事。 周敦颐在广东提点刑狱的职位上干了不到一年,但足迹遍布韶关清远。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辞官归隐庐山莲花峰下濂溪书堂,并于此终老。在此之前,他多次于江西做官,研究理学,其收程颢程颐为学生的地方——江西大余,也即王阳明去世之地,与韶关接壤,江西遂成为理学的发祥地。
八
明代心学,始于广东陈白沙先生,陈先生学问被王阳明继承。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剿灭了包括广东韶关乐昌在内的赣粤闽边农民叛乱,在实践中,发展了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后王阳明平定南昌宁王叛乱、广西思田叛乱。王阳明一生,与江西有莫大缘份,曾于白鹿洞等地讲学,最后去世于江西大余。有阳明精神尽在江西之说。
九
韶州是明末耶稣会士的第二据点。从1589年利玛窦离开肇庆到韶州开辟新据点,到1617年被迫撤离韶州最后的南雄县,其间历时28年。韶州传教阶段是耶稣会士“适应性”传教策略得到初步实施并进一步发展时期,利玛窦以后的一套比较完整且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传教理论其实在韶州时已见雏形。后利玛窦先后到江西南昌和庐山白鹿洞书院,学习理学文化,最后到达北京传教。
徐光启二十岁那年(万历九年,1581)中了秀才。此后,因长期考不中举人,衣食无着,只好做了村里学校的教师。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有人把他带到了广东韶州,结识了耶稣会士郭居静、 利玛窦而入教,成为耶教徒。期间,不知通过怎样的渠道,他获得了国子监的学籍!
在耶稣会的帮助下,徐光启进入朝廷,后来成为宰相,徐光启与耶稣会将大量中华典籍伪造成西方典籍,出口转内销,送到朝廷,换取功名。使耶稣会传教士掌握中国国家核心科学机构钦天监,到清代更尤甚。从而把大量中华典籍,译送给西方,推动了资本主义革命和近代科技发展。
徐光启之子徐骥在总结徐光启一辈子的功绩时,专门谈到了他的著作,徐骥根本就不承认《几何原本》是西洋人的东西,而是肯定地指出:《几何原本》是他爸的作品。
十
1921年7月孙中山平定广西后,于同年12月在广西桂林设立大本营准备督师北伐,后因云南唐继尧从侧面威胁北伐军,孙中山1922年春,将北伐军大本营移驻韶关,准备攻打北洋军阀力量薄弱的江西。韶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政治、经济、交通条件,是广东北部重镇,“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韶关及其所属县,如乐昌、南雄等都位于五岭腹部,尽占五岭山险之利,俯视湘南平原、赣江河谷,以及珠江三角洲,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历史上,曾有徐道覆和陈霸先由此率兵北伐成功的战例。后来国民党在中共支持下北伐,于南京建都。国共分裂后,中共后来到达陕北,最后于北方南下,一统全国。
某种意义上,孙中山韶关北伐是洪秀全金田北伐的加强版,且孙中山与洪秀全都是广东人。洪秀全为客家人,广东客土纷争严重,他难以组建强大军事队伍。当时广东省在当时有强大的清军力量,不利于开展武装起义,而广西清军十分薄弱,所以,洪秀全到广西桂平一带传教并组建强大军事组织。孙中山正好相反,开始想在广西北伐,最后却只能移师广东,因为他在广东的支持力量大得多。其实,洪秀全的家乡花县、太平军进入湘江流域的灵渠,都与韶关邻近的。
总结
韶关的北伐事件,纵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已经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宏大叙事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人类文化大系易经角度,这叫乾(南)坤(北)定位思想,即大历史事件无不是从南方兴起,向北发展,再向南一统天下。而韶关是北伐的重要据点,此足以标炳史册。(202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