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律诗的规律
(2022-03-20 11:37:23)分类: 阳光诗话 |
论格律诗的规律
钟阳
王力先生反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认为容易误导新人。
固然在有孤平、三平尾、三仄尾、鲤鱼翻波等特殊情况下,但就反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也不一定分明”吗?这句只是一个普遍规律,对新人写诗尽快掌握平仄很有指导意义。只要弄懂不能“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特殊情况就可以了,而不是把这句一棍子打死。
“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要勤于思考,不能惰思,更不能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正确见解,这样才能不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唐诗都有好多出律的。有人说唐代没有格律诗理论,这怎么可能?格律诗在唐代已经成熟,会没有格律理论?后世有理论,那他们的诗超过了唐诗?这种排斥一三五不论的格律,是否太过死板,误人子弟?以其所论,那近体诗还有几首合律?怕只剩下当代诗人有几首“好诗”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基本符合千年来近体诗的规律,绝非简单的总结,这个影响很大,反映了格律诗收放自如,张驰有度,刚柔结合,阴阳兼顾。排斥“一三五不论”,就是一种过刚的格律,已失中和之气,缺乏灵韵;会使人作诗变成顾形不顾神,对诗的发展不会是好事。
评诗如审美。有的女孩子五官之标致,在哪个方面都难挑剔。但看其神,或显木呐局促。没有灵韵,这种女孩子难于社会施展作为。可有很多女孩子相貌并非很标致,甚至平常,但神清气爽,灵动活泼。对于上司,往往只能把重要事情给第二类的人去办。评诗也一样。
有好的诗句可以不按常理。如: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首句是5个仄声。
崔颢的黄鹤楼诗誉为有唐第一律诗,其实也不完全合格律标准。但影响其地位么?
1997年,我到清远飞霞风景区,在乐善山房门两侧首次注意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当下就被感动了。这是使用流水对,流水对中,词性本不必完全对仗,这联的词性对仗可谓较宽,对于一些挑剔的人,可能有话要说了。但全国寺院有多少用这联的。又有多少对仗工整的对联被淘汰。
所以,重要的是作品质量,意境第一。评价好诗的两个标准,一是用最合适的字,二是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至于什么犯孤平,仄三尾、平三尾什么的,都要考虑到意境。如果只讲格律,就会过犹不及。
佛家界的偈作,不重平仄和押韵,但往往难让读的人在心上感动。而今天排除一三五不论的习诗法,其实反映了当代人粘迹滞相,向外持取的特点,远离了内心世界,殊不可取。
有人说,现在人堕性大,所以格律从严。如果说,由于自白话运动以来,造成文学严重的散化,现在采用严格的格律,以纠其弊。这个说法也难以成立,因为坚持一三五不论,足以纠诗作过于散化之弊。当然,对于写格律诗熟炼者,能如此则如此,但什么情况下都这样做,必影响自己诗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