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洞洞》评课稿

分类: 评课稿 |
岚皋县第二幼儿园
2017年12月5日,我参加了安康市2017年“名师大篷车”暨第四批省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训活动。安康市第二幼儿园罗万琴老师做了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洞洞》展示。
课堂实录如下:
活动目标:
1、寻找身边的洞洞,知道其作用,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2、能够借助身体,探究出各种不同的洞洞。
3、体验与同伴一起找洞洞,变洞洞的乐趣。
活动重点:寻找身边的洞洞,知道其作用。
活动难点:借助身体探究各种不同的洞洞。
活动准备:毛毛虫、白纸、皮球、神秘袋、各种有洞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出示毛毛虫,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教师:这是一只爱钻洞洞的毛毛虫,它想钻过这张白纸,你们能帮帮它吗?
(画一个洞洞、撕一个洞洞,撕小了,再撕大点。)
二、寻找自身及生活中的洞洞,了解其作用
1、寻找脸上的洞洞。
2、寻找身上的洞洞。
教师:“我们的身体有这么多有趣的洞洞,这些洞洞的作用非常大,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哦!”
三、寻找生活中的洞洞
师:除了我们身体上有洞洞,你们还在哪看到过洞洞?(有儿子有回答)
师:毛毛虫还带来了它收藏的宝贝,你们想知道里面都有什么吗?(出示神秘袋,依次拿出物品:请幼儿仔细观察物品,上面都有洞洞吗?洞洞在哪里?这些洞洞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原来毛毛虫收藏的东西上都有洞洞,有的洞洞大,有的洞洞小,有的洞洞是圆的,有的洞洞是方的,它们身上的洞洞都有不同的作用。
借助身体,探究变出洞洞的方法。
除了我们身体上和刚才看到的那些洞洞,你能用我们的身体变出洞洞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出大小不同的洞洞。)
1、用小手变洞洞
“小手小手变变变,变出一个洞洞来,毛毛虫,毛毛虫,钻钻钻。”
2、用肢体变洞洞
“小手小脚变变变,变出一个洞洞来,皮球皮球钻洞洞。”
3、与他人合作变洞洞
教师:“刚才我们都是一个人变洞洞的,现在你能不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变洞洞呢?(幼儿合作变洞洞,教师观察,及时表扬合作得好的小朋友。)
四、延伸活动
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洞洞和它们的作用。
听课感想:
罗老师是省级教学能手,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她课堂驾驭能力强,和孩子的交流默契自然。活动中,幼儿探究的兴趣浓厚。总的看来,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活动选材有价值,目标定位精准。
《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洞洞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孩子们一定也不陌生,孩子们对洞洞也是充满了好奇的。罗老师把“洞洞”这个素材进行提炼,让孩子从探究身体的洞洞—探究生活中的洞洞—探索用身体构成洞洞的方法,使得幼儿在找洞洞,谈洞洞,变洞洞的过程中,获得关于洞洞的经验。活动目标的定位很符合中班年龄幼儿的认知特点,定位精准,用语准确。
二、创设了有趣的探究情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探究积极性。
科学课最容易上得一板一眼,枯燥乏味。但是这节活动中,老师为幼儿创设了毛毛虫钻洞洞的情境,幼儿始终在与毛毛虫做游戏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学习。这种设计符合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导入环节首先就出示一只毛毛虫,告诉小朋友这是一只爱钻洞洞的毛毛虫,引发幼儿对“洞洞”的兴趣,接下来寻找生活中的洞洞是用“毛毛虫收藏的宝贝”来表达,变洞洞时是让毛毛虫来钻一钻。毛毛虫这一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形象贯穿了始终,学习的痕迹不刻意,不明显。
三、培养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体现了科学领域的核心价值。
教师在活动中总是不断地用语言提示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在第一个环节中,提问:毛毛虫怎样才能钻过这张纸呢?没有洞洞怎么办?(启发幼儿动脑,画一个洞洞。)再演示:画的洞洞钻不过去怎么办?(提示幼儿撕一个洞洞)洞洞小了怎么办?(撕大点)这一个探究的过程加深了幼儿对于洞洞的相关经验。
第二个环节寻找生活中的洞洞时,用问题引导孩子:你知道这些物品的洞洞在那里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洞洞,进一步丰富关于洞洞的经验。
第三个环节变洞洞时,从小手变—肢体变—合作变,给幼儿提出了难度层层递进的要求,幼儿能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而不会觉得难度太大做不到,教师对探究过程难度的层层递进的预设,有力地支持了孩子的探究过程。
第四个环节启发幼儿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洞洞,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观察,学会观察。
四、建议
1、第二个环节找生活中的洞洞时,教师从神秘袋中一样样出示有洞洞的物品,然后和幼儿一起寻找洞洞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这样设计没有很好地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说得比较多。可以设计成请幼儿从活动室周边(提前布置好)自行找到有洞洞的物品,然后分别请幼儿用语言和大家分享找到的洞洞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2、在合作变洞洞的环节,可以用老师示范或者图片展示等方法给幼儿提供一点变洞洞的案例,启发幼儿想出更多变洞洞的方法。
总之,听了罗老师这节课,我深深感到要让幼儿获得真正的发展,不一定要准备多么高大上的教具,不一定要用多么刻意“幼稚”的语言和孩子交流,选择来自孩子身边的素材,提供各种支架来支持孩子的学习才是真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学习罗老师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http://s7/bmiddle/006ZmVDfzy7glBdMwbc26&690
http://s1/bmiddle/006ZmVDfzy7glBdQdyg50&690
http://s11/bmiddle/006ZmVDfzy7glBdTJyyc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