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奕辰 2017141241099
地球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最多可以承载多少人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当你想定量回答的时候,就会发现难以度量。而生态足迹分析法就可以用来解决这一问题。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 William 和其博士生 Wackernagel
于 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可以形象的称为: “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
。。。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具体来说,该理论把人类的需求与地球的承载力都用一种叫做“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东西来衡量,而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就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其中的生态生产也称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这样子便可以对人类需求进行量化,从而进行比较。当人类的需求小于生态承载力时,便是生态盈余,当人类的需求大于生态承载力时,便是生态赤字。
那么到底如何计算所谓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呢?首先因为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种类丰富,它们的差距也十分巨大,为了精确计算,我们把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六种: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与海洋。然后把人类所需要的种种资源都归算成这些地的面积,当地的自然资源也统计出各种地的面积,在把这些面积乘上均衡因子或产能因子,划归为统一标准,这样便可以对人类需求与生态供给进行量化比较了。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以土地为衡量标准,量化计算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是生态学中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