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学研究——化学渗透学说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胡舒昶 2017141241111
生理学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研究层面,从小到大依次为: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以及整体(个体)水平的研究。本文即介绍一例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生理学研究——化学渗透学说的提出。
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theory)由英国科学家Peter D.
Mitchell经过大量实验后提出。该学说假设能量转换和偶联机构具有以下特点: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构成的膜对离子和质子具有选择性 具有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传递体不匀称地嵌合在膜内 膜上有偶联电子传递的质子转移系统 膜上有转移质子的ATP酶。本文主要分析Mitchell当时证明最后两个特点所做的实验。
当时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了,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结构的呼吸作用可以通过电子转移链产生ATP。这些结构的细胞或细胞器膜上有五种蛋白质复合物。前4种复合物与呼吸链电子传递有关,最后一项用于合成ATP。但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科学家们:氧化磷酸化的机制是什么?科学家们主要提出了三种理论来解释这一机制,包括:中间产物理论、变构理论、化学理论。中间产物理论认为,在氧化磷酸化的过程中含有一种高能的中间产物(就像将葡萄糖分子磷酸化后形成的葡糖糖-6-磷酸)储存一部分能量,最终将能量输送给ATP;变构理论认为该过程中催化反应的酶可以改变其结构,最终释放出某种势能。就像弹簧,未与底物结合时为原长,结合底物后弹簧被压缩,储存势能,最终将势能交给ATP。尽管科学家们努力寻找这些物质,不幸的是,他们没有找到任何中间产品,也没有改变酶释放能量的结构。最终,英国科学家Mitchell提出了化学渗透假说来解释这一氧化磷酸化过程的发生机理。他的想法一开始不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被其他科学家认为是荒谬的,大家都不相信他。因而也没有人愿意为Mitchell提供实验室,让他用实验以证明他的假设。然而,Mitchell有一个很有钱的哥哥,他的哥哥出钱为他建立了一个实验室,让他得以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说。最后,他使用了3个精秒的实验证明了他假说的正确性。最终“化学渗透假说”为他赢得197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他做了什么。
图一是Mitchell为支持他的假说而做的第一个实验的演示图。在该图中,红色的是线粒体,它们被从细胞中提取出来并在等渗的溶液中培养。一开始,在溶液中没有氧气,我们知道线粒体的外膜是完全可渗透的,所以在将线粒体放入溶液后不久,外膜的两侧之间的氢离子浓度达到平衡。正如在这张图片中显示的,氢离子的浓度首先经历了一个急增的过程。之后,我们向溶液中通入一些氧气,前辈们已经知道了氧可以与线粒体内的某种物质发生反应,从而产生一些ATP。通入氧气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开始下降,这说明产生ATP 的反应需要消耗氧气和氢离子,而氢离子是从膜外转移到膜内的,从而证明了膜上有质子转移系统。
http://s6/mw690/006Zh2Jozy7qgXiKqjP85&690
图一、对离体线粒体通入氧气实验
接下来要给大家讲解的两个实验均是为了证明膜上有转移质子的ATP合酶。图二显示的是第二个实验的示意图。Mitchell仍然将线粒体置于等渗溶液中。首先将其置于溶液pH=9的高pH值的溶液中(如图a),等待足够长的时间让线粒体内部和外部的质子浓度达到平衡。之后向烧杯中加入酸性溶液后立即调节pH至7(如图b),由于线粒体外膜全透,膜间隙的pH值立即降至7。于是便在线粒体内膜的两侧产生质子梯度,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外侧流向线粒体内并产生ATP。从而证明了细胞上有转移质子并产生ATP的物质。
http://s8/mw690/006Zh2Jozy7qgXDowmj37&690
图二、改变线粒体所处pH值实验
最后一个实验的核心部件如图三所示。这是一种人工脂质体膜系统。磷脂置于水溶液中时,可在超声波作用下自发组装脂质双层系统。最初脂质体膜上是没有蛋白质的,仅仅是磷脂双分子层,然后将两种蛋白质,一种是能捕获光子能量并将其直接转化为跨膜质子梯度的蛋白质(来源于一种能产生细菌色素的细菌,捕获光能,并转移电子);另一种是从细胞膜上分离出来的复合体5。在本实验中,上面的蛋白质结构被用于在膜上产生质子梯度。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与电子转移链无关,只是为了验证膜上的质子梯度能产生ATP,无论这个质子梯度是否来源于呼吸链。由上方蛋白质结构产生的质子梯度推动了下方的复合体5产生ATP,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膜上有转移质子的物质(该物质后来被命名为ATP合酶),并且质子梯度能促进ATP的合成。
http://s7/mw690/006Zh2Jozy7qgXCSXwW36&690
图三、人工脂质体膜系统实验
最终,Mitchell用这三个精妙的实验证明了他的一部分假设。当然,他也由于这个学说的提出最终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此时尚不清楚生产过程的分子机制到底是什么,直到十多年后,三位科学家提出了ATP合酶的Binding-change学说,最终阐明ATP合成的分子机制,这个学说的提出也为他们赢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想要了解更多关于ATP分子合成的机制,点击下列链接观看ATP合成的动画吧!
三磷酸腺苷酶——精巧的机器: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797131/?spm_id_from=333.788.b_7265636f5f6c697374.1
(图片侵删。欢迎大家看完评论!!!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7EN00SIGG.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