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傻瓜式”的MACD独家战法,真正的低买高卖,值得珍藏

(2018-12-11 15:23:31)
标签:

股票

财经

股票的技术分析要点就是一追逐趋势,二跟随资金。趋势为王,资金次之。

趋势形成后,去追逐,然后在趋势即将结束后逃跑出来。意思是当指数到顶了(这个顶可以理解为相对的顶,也有可能调整一段时间后继续突破这个高点),趋势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去判断有没有顶部结构出现。

如2018年2月26日中国国航出现顶部结构,但是macd趋势向好,仍为多头状态,但是我们短期还是应该及时撤离战场。

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RAzfUkQHco5syT

MACD是趋势指标,最实用的战法就是用它来判断大盘以及个股的趋势,利用顶背离和底背离来判断顶部结构和底部结构从而找出卖点以及买点。

MACD指标是基于均线的构造原理,对价格收盘价进行平滑处理(求出算术平均值)后的一种趋势指标。

两条线白线dif和黄线dea,两条曲线中波动变化大的是DIFF线,通常为白线,相对平稳的是DEA线,通常为黄线。当DIFF线上穿DEA线时,这种技术形态叫做MACD金叉。红柱出头,代表趋势向好,此时我们称为多头状态的市场。当DIFF线下穿DEA线时,这种技术形态叫做MACD死叉,绿柱出头,代表趋势不好,此时我们称为空头状态的市场。

在红绿柱之间还有一根虚线叫“零轴”,两条线在零轴上方运行,代表市场强势,零轴下方运行代表市场弱势。

趋势买卖点判断

1.零轴下方;

1)MACD二次金叉买入,死叉卖出(成功率并不是很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来加强判断,比如成交量,这里只讲解MACD)

股票经历一波下跌之后,指标的两条线运行在零轴的下方,等到二次金叉买入,死叉之后卖出。如下图: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RAzfUklHbQUmwt

2)零轴下方二次金叉后缩量回调到支撑,且MACD多头趋势不破,买入,涨到前期K线密集区成交量不放大,则卖出,如下图: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RAzfUkx5SCxN7X

2.零轴上方

此时股票往往经历了一波上涨,macd运行在0轴的上方。

1)零轴上方死叉之后,缩量回调到支撑时买入,因为一个股票做“尖顶”的概率很小,往往MACD会在零轴上方再次金叉,既然有这么一个假设前提,那么我们的买点可以设在,股价经历一波上涨之后,macd死叉后,缩量到支撑买入,等后市上涨到前期高点或者压力位的时候,成交量不放大,则卖出。如下图:

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RAzfUl93LmVRFK

如果在前期高点附近,成交量持续放大的就持有。如下图: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RAzfUlM4IV2n2U

MACD的运用还有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就个股而言,MACD纵轴上标明的DIF与MACD线的数值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在MACD指标处于高位时出现的死叉往往是有效的,这一参数设定的高位是+1.5以上,部分超强势股可以达到3到6的区间,只要在这些区间出现死叉,价格往往可以中线看跌,其间一般会有反弹行情出现,但在没有新的交叉出现以前,我们可以一直看跌。

二、就个股而言,MACD指标DIF与MACD线的黄金交叉出现的有效区间应当在纵轴上-0.45以下的位置,否则意义不大,但部分超强势股的走势可能出现例外,这就需要借助其他一些指标来综合判断了。

三、一般而言,当DIF线和MACD线持续向上攀升,远离红色柱状线,同时红色柱状线出现持续收缩甚至出现绿色柱状线时,应当警惕指标出现高位死叉和价格走势的转向。四、运用这一指标特别强调背离关系。当价格持续上涨,创出新高时MACD指标未能创出前一阶段高点,意味着价格随时有回落的可能;向上运行的力量不强,同理也可总结出在价格持续下跌时的情况。如果您不清楚手中个股如何操作,以及不知道如何把握买卖点,想了解更多股市投资经验及技巧,关注潍鈊:sz25608,您想要都有!

五、该指标死亡先于价格下跌发出,黄金交叉一般滞后于价格上涨发出。

六、对部分超跌强势股的判断应当借助于均线系统(55天、120天、250天)综合判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