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

(2019-05-29 16:57:56)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2 掌握插针法测折射率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及物理理论学习的兴趣
    2、培养团体协作和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

教法    

主体引导法,自学辅导法

学法    

小组讨论,阅读教材,小组合作

教具  

实验仪器(玻璃砖、量角器、直尺、计算器、木板、图钉、大头针),粉笔, 黑板,教材,教案

教学重点 

测定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

教学难点 测定玻璃折射率的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实验目的 

1 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2 学会测定折射率的方法
    3
掌握测定两面平行玻璃砖的折射率的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

在玻璃砖的上方插两颗大头针P1P2 ,在玻璃砖的另一侧观察P1P2的虚像将在P1′和P2′的位置。在玻璃砖另一侧插P3P4两颗大头针,并让它们挡住P1′和P2′(在另一侧观察,可以看到P1′、P2′、P3P4在一条直线上)。P1P2的连线与玻璃砖上边缘交点为O P3P4的连线与玻璃砖上边缘交点为O′,连接OO′即是玻璃中的折射光线。

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利用折射定律即可得出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步骤】

1、将白纸用图钉钉在木板上。

2、将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借助三角板画出玻璃砖的上、下边界线及入射光线AO

3、放好玻璃砖后,在AO上插上大头针P1P2 

4、在玻璃砖的另一侧观察P1P2的像,并用大头针P3挡住它们的像P1′、P2′,将P3插在白纸上。

5、再用大头针P4挡住P1′、P2′和P3插在白纸上。

6、取下玻璃砖,用三角板过P1P2画直线、过P3P4画直线,分别与玻璃砖的上、下边界线交于OO′点,连接OO′两点得到玻璃中的折射光线OO′。

7、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用折射定律计算玻璃的折射率。

8、改变入射角,重复2~7步骤,多测几组。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的处理见下表——

数据组次

入射角θ1

折射角θ2

sinθ1

sinθ2

折射率n

n的平均值

1

 

 

 

 

 

 

2

 

 

 

 

 

3

 

 

 

 

 

4

 

 

 

 

 

5

 

 

 

 

 

【注意事项】

1、插针时,P1P2的间距(或P3P4的间距)不要太小;

2、画出玻璃砖的边线后,在插针的过程中玻璃砖不要挪动(尤其不要扭动);

3、入射角不要太大(折射光强度太小),也不要太小(不能反映正弦之比为恒量的规律);

4、如果是用圆规作数据处理,圆的半径不要太小。

【遇到的问题】

如果实验中使用的玻璃砖不是上下边平行的,而实验的操作仍然不变,则测量的结果会受到影响吗?答案:不影响。

【成功经验】

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探究出来的实验方法,分别进行讨论,实验,论证。在各课题组制定计划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纠正在实验设计及任务分派中的不足。要求同课题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任务,相互交流。在实行中教室讨论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能力为小组的课题完成添砖加瓦,特别是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纷纷担起实验设计的任务,享受成功的乐趣。

各小组经过二天的探究,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作了汇报。为了让学生尽情体验成功的乐趣及展示自我风采,安排一课时让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汇报后,留一段时间让师生共同讨论发现问题,比较分析相互的优缺点,总结归纳认为最合理的课题成果。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争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这是在平时教学中学生最不重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在学生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个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归纳成册。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都要新自去体验,特别是课堂上例题要课后去自己推导,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要深入细致。

课后思考

《测定玻璃折射率》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在学生刚刚学习完折射定律的内容之后对其进行试验探究。结合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特点,决定采用探究实验的形式进行完成,学生分析出设计思路,利用刚刚学习的知识对实验进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论证折射定律,同时加强同学们之间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分别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

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质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积累与能力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就可以使探究性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