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
(2019-05-29 16:57:56)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2、
掌握插针法测折射率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及物理理论学习的兴趣
【教法】
主体引导法,自学辅导法
【学法】
小组讨论,阅读教材,小组合作
【教具】
实验仪器(玻璃砖、量角器、直尺、计算器、木板、图钉、大头针),粉笔, 黑板,教材,教案
【教学重点】
测定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
【教学难点】 测定玻璃折射率的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实验目的】
1、
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原理】
在玻璃砖的上方插两颗大头针P1和P2
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利用折射定律即可得出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步骤】
1、将白纸用图钉钉在木板上。
2、将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借助三角板画出玻璃砖的上、下边界线及入射光线AO。
3、放好玻璃砖后,在AO上插上大头针P1、P2
4、在玻璃砖的另一侧观察P1、P2的像,并用大头针P3挡住它们的像P1′、P2′,将P3插在白纸上。
5、再用大头针P4挡住P1′、P2′和P3插在白纸上。
6、取下玻璃砖,用三角板过P1、P2画直线、过P3、P4画直线,分别与玻璃砖的上、下边界线交于O、O′点,连接O、O′两点得到玻璃中的折射光线OO′。
7、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用折射定律计算玻璃的折射率。
8、改变入射角,重复2~7步骤,多测几组。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的处理见下表——
数据组次 |
入射角θ1 |
折射角θ2 |
sinθ1 |
sinθ2 |
折射率n |
n的平均值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注意事项】
1、插针时,P1、P2的间距(或P3、P4的间距)不要太小;
2、画出玻璃砖的边线后,在插针的过程中玻璃砖不要挪动(尤其不要扭动);
3、入射角不要太大(折射光强度太小),也不要太小(不能反映正弦之比为恒量的规律);
4、如果是用圆规作数据处理,圆的半径不要太小。
【遇到的问题】
如果实验中使用的玻璃砖不是上下边平行的,而实验的操作仍然不变,则测量的结果会受到影响吗?答案:不影响。
【成功经验】
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探究出来的实验方法,分别进行讨论,实验,论证。在各课题组制定计划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纠正在实验设计及任务分派中的不足。要求同课题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任务,相互交流。在实行中教室讨论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能力为小组的课题完成添砖加瓦,特别是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纷纷担起实验设计的任务,享受成功的乐趣。
各小组经过二天的探究,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作了汇报。为了让学生尽情体验成功的乐趣及展示自我风采,安排一课时让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汇报后,留一段时间让师生共同讨论发现问题,比较分析相互的优缺点,总结归纳认为最合理的课题成果。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争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这是在平时教学中学生最不重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在学生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个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归纳成册。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都要新自去体验,特别是课堂上例题要课后去自己推导,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要深入细致。
【课后思考】
《测定玻璃折射率》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在学生刚刚学习完折射定律的内容之后对其进行试验探究。结合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特点,决定采用探究实验的形式进行完成,学生分析出设计思路,利用刚刚学习的知识对实验进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论证折射定律,同时加强同学们之间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分别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
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质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积累与能力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就可以使探究性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