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设计作业把握的原则
(2017-12-23 18:30:08)
标签:
教育 |
辛慧芳
一、难易适度原则
作业的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它常常随着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同一作业,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易如反掌,但对那些能力低的学生可能极为困难。作业的难度它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知识的多少以及教师给与的提示量。如果作业的难度过大,学生往往感到迷惑不解,望而却步,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就会降低。教室布置作业时即要将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并取得很高的成功率,又要注意适当的层次性。
二、密切联系生活原则
数学作业设计应贴近生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性,让学生多做些“应用题”,通过不断的数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同时从中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的作用是巨大的。此外,数学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在不断的创新和丰富。数学作业的设计还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时事,体验数学的无比生活,使自己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能力与时俱进。
三、内容趣味原则
要让学生有兴趣,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有趣味性,吸引学生。数学作业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言语的、图片的、模型的、也可以是实物的、观察的、操作的和体验的。数学作业的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数学课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那些富有色彩,活动多变,富有刺激的作业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做作业,而且会做得又快又好。然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未必如此,因为他们更乐于从事四边色彩较浓的作业。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应特别贴近学生,创设各种情景,快速使学生做完作业,盼望下一次作业的带来,从而爱好数学,迷恋数学,学好数学。
四、关联数学目标原则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因充分考虑作业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作业与教学目标的联系时,会付出必要的努力去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通常在教材安排的一些综合练习题中体现的较为充分。
五、形式多样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的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作业内容、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将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分层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画、算、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数学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如学习了轴对称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的班徽。
六、智力与非智力的原则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具备良好的智力因素不一定就取得好成绩,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其智力水平不一定优异。这是因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不仅仅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始终伴随着学习活动,对智力因素起着促进推动或干扰排斥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直接介入学习,但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智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有调节作用,又起稳固作用,而非智力因素有对智力因素起推动作用。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的统一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注意状态调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学生稳定灵活的掌握知识技能并促进智力的发展。
七、自主选择原则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有快有慢。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就要改变过去的命令式、强制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学习欲望又兼顾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阶梯作业,在一个大题目后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不同参差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八、适度外延原则
既向课外阅读延伸,又向课外实践延伸。向课外阅读延伸,就是要把课堂“这本小书”与课外“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在贴近课堂的同时,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