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周至县第三中学 李联固
(2018-01-24 16:51:41)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周至县第三中学 李联固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三维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识记 |
理解 |
|||
废井田开阡陌 |
土地制度从原始社会公有到井田制崩溃的变化过程 |
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
(1)创设历史情境,穿越时空,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通过层层设问,突出本课重点、难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中捕捉相关的历史信息,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
(1)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具体史实中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2)通过学习,让学生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人生活的基本状态,从而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中国古代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和政策 |
土地兼并的不可避免性、造成的后果以及政府的对策 |
||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
战国、汉、宋、明、清不同朝代租佃关系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
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如何评价租佃关系的出现和发展 |
教材分析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学好这一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也可以为以后学习中国近代前夜经济发展的迟滞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打下基础。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废井田,开阡陌”,讲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情况;第二目“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介绍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多种形式,并讲述不同时代土地兼并的情况和政府的对策;第三目“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讲述租佃经营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的逐渐减弱。
教学重、难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
1.情境探究学习法:创设历史情境,穿越时空,回归历史,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自主学习与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层层设问,突出本课内容的线索性和重点、难点的突破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较好地控制课堂气氛。
3.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中捕捉相关的历史信息,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板书设计
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2、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
1、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
2、北魏到隋唐的均田制
3、宋朝以来土地兼并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三、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
1、租佃土地经营方式的含义
2、租佃关系的形成、发展及原因
3、租佃经营的意义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用中共19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导入
讲授新课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多媒体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
问题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
提示: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
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井田制的性质。
提示:由于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这样贵族实际上就占有了土地,不过名义上还是国王的。我们称这种土地所有制为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问题3:由井田制的特点和性质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提示:西周的分封制。
总结: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进了西周文明的繁荣。
2.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问题4:春秋时期井田制为什么会走向崩溃?
提示: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所以“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问题5: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提供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作答。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初”是开始的意思;“税亩”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 |
提示:春秋时期,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如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的影响最显著。(展示多媒体课件)
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至此,井田制彻底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至此,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取代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
问题1:三幅图片分别代表古代中国的哪三种土地私有制形式?
提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君主土地私有制。其中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和地主土地私有制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过渡:地主不会安于现状,永远保持固有的财产,而是不断地兼并土地来扩大自己的地产。所以土地兼并成为当时一个严重的问题。
2.土地兼并(教材P8中食货志)
问题2:上述史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提示:自耕农因为其生产规模较小,故抵御天灾人祸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为了让自己能生存下去,自耕农只能出卖自己的私有土地给地主,这个过程称为土地兼并,这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问题3: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
提示: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问题4:面对这样的危害,历代封建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问题5:那么这些相关的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提示:不能。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政府的均田措施力度非常有限。而这些措施又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展示文字材料) 教材P8中资料
设计思路
创设历史情境,辅以图片、文字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层层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破难点,突出线索,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计思路
过渡:土地兼并造成“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局面,而无地少地的农民又是如何生存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租佃制
出示下列文字材料:教材P9补农书资料
问题1:什么是租佃土地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所谓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就是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以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一种经营方式。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等。
问题2:租佃制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提示: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宋代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
问题3:租佃制的普及与土地兼并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趋势加剧了租佃制的普及,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问题4:在租佃制下,农民和地主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比起田庄制下的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提示: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比起田庄制下的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的关系要明显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了,这一方面是古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表现。
问题5:阅读下面材料,租佃制的普及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从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到井田制再到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这种演变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历来是农业社会,农业问题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在古代,不管是什么土地制度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始终受到统治者的剥削。在新时期,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1)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通过设计问题导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
(2)关注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意识的塑造和培养。对于“井田制的特征和瓦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点难度,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辅以图片、文字资料,采用探究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但是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必须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更正。
(3)教学材料的多样化呈现,比如图片、影音、文字材料等。既可以拓展课程资源,避免照本宣科,又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转变为学生活跃思维、展现自己的舞台。
(4)关于“租佃制”一目的处理,虽然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因内容晦涩难懂,学生还是难以很好地把握。
(5)多媒体不清晰,后边学生看起来较吃力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