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刊】话说“中暑”之一
(2025-07-06 10:06:51)
【 153 】关 于“中暑”的中西医说法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对“中暑”这一疾病的描述。不同的是,西医学中称为“中暑”,中医学中称为“暑邪”。产生的原因,都认为是夏季独有的疾病,也就是唯有气温居高不下、湿气又重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疾病。
【1】西医内科学对“中暑”的定义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患者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其中的具体数值是天气温度高于
32°、湿度大于 60%,这两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中暑。
【2】中医关于“暑邪”的概括是: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是中暑的高发期。具体来说,与西医学不同的是,中医用其一贯的阴阳学说,把暑邪分为“阳暑”和“阴暑”两大类。因气温高、烈日暴晒、空气闷热形成的“中暑”,中医将其称为“阳暑”,这与西医认定的中暑是一致的。而由于在高温天气下,过食生冷、贪凉露宿、冷浴过久、猛吹空调所引起的中暑,叫做“阴暑”。西医学中没有这样的解释。显然,中医的这种进一步分类,无疑为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方便。在西医内科学教科书中,预防中暑有五条,但是没有“少食冷饮”这一条。而在中医预防“阴暑”中必然要提及禁食生冷。这是中西医在这方面的区。
【3】中西医都认为,中暑的原因是:环境温度过高、体内产生热量的能力大大增加,并高于排出的热量、人体汗腺功能有了障碍,等。
【4】我国现在专门有《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其中把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前两者的表现是: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而西医学界定的中暑表现,基本上就是我国中暑诊断标准中的“重症中”。
【5】中西医都认为,肥胖者、年老体弱者、营养不良者更易发生中暑。同时,西医学用其具体的数字告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患者,可使中暑发生率增加
10 倍。
【6】中暑的预防,中西医都一样,就是常识。除非特殊工种的人回避不了,一般都可以预防。从中医角度讲,预防“阳暑”很简单,预防“阴暑”就不太容易了。现在的“肠胃型感冒”基本上就是“先兆中暑”。这基本上都与喜冷、贪凉有关。
【7】顺便说一句题外话,现代化无所不能,以至于现在的数九严寒在暖气火旺的屋子里,也有了“中暑”现象。不过,这与我们中医讲的“暑邪”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中医最讲究“季节和时令”。20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