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六)——师幼互动研修

(2023-10-31 14:25:37)
标签:

倾听

儿童

相伴

成长

分类: 学习情况

读书笔记(六)——师幼互动研修

时间: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读者许贤飞

标签:教研园地

作者:邹秀真 董雅倩

标题:《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师幼互动”研修纪实

摘自:《幼儿10020239期,第49-52

 

教育部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引导各类幼儿园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推动各地健全科学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评估指南》根据学前教育普遍规律与典型经验,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对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具体的实践细则,让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在不同方面进行探寻研究之路上“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我园学习贯彻《评估指南》文件精神,结合园所现状与师幼互动工作重点,聚焦关键指标的考查要点,关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倾听与记录行为,“学习一研讨一实施一反思”循环上升的研训模式,从丰富多样的对话记录中探究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以平等交融的互动状态建立自然和谐的师幼关系,以此推动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

一、四维一体的阶段性研修进程

《评估指南》对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具体的评估指标,评估内容包括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五个方面,让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园所管理、课程建设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法可依”“有迹可循”。其中,“教育过程”中“师幼互动”指标的第28要点提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我们将《评估指南》中“倾听记录”的行为要求作为教师培训研修的微项目,由点及面,通过新旧知识的学习、多种形式的深入研讨,关注在场的互动实践,回复本真的反思体验,建“学·研·施·思”四维一体、螺旋式开展的项目研修模式,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预备阶段:陈言务去——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园所课程实施以及师幼互动现状,目前教师对幼儿的倾听与记录存在若干问题。一是单向输出,被动接受。记录形式多为教师投放的结构化较高的表格,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幼儿主体性重视不足。二是形式单一,内容雷同。记录内容偏科探区、美工区,集体记录偏多,幼儿表征个别化、主动性偏少。三是机会欠缺,互动生硬。师幼间互动机会不足,表达交流较为生硬,无法真正促进师幼双方灵魂的碰撞和双方本体性的发展。

()第一阶段:动机唤醒——深入学习,铺垫经验

1.内在逻辑:学习同一文件的不同面。

《评估指南》提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其中,“师幼互动”指标的第28点居于承上启下的节点,强调从教师观察到倾听记录,再到有效支持,理解幼师互动内在的逻辑关系,更有利于教师明晰师幼互动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横向逻辑:学习不同文件的同类点。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系列文件,针对“教师倾听记录”重点内容进行对比与联系。这些文件无一例外强调记录与表达的重要性,《评估指南》则明确“教师要进行一对一的倾听与记录”,更加关注幼儿的个体表达。

3.深化逻辑:学习同一点的深度解读。

在理解文件的基础上,再学习专家对《评估指南》的深度解读,指向“过程性”“内涵性”“关注自评”,更强调教师看见幼儿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强调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主的问题意识与记录意识等。

4.互动逻辑:师幼共学记录表证内核。

师幼共同学习感受不同形式的表达表征方式,教师对之前的观察倾听与记录方面进行反思学习,激发幼儿与同伴、教师的主动交流。幼儿也在师幼、幼幼互动中感受和模仿,尝试与表达,师幼共同形成学习场域。

(三)第二阶段:吐故纳新——多式教研,凝练经验

1.集体研。

集体研以领会《评估指南》精神、明确倾听记录要求为目标,全体教师围绕预先准备的研讨话题深度剖析,如第一次围绕“各年龄段幼儿的表达记录方式”进行闹述,教师们结合已有经验、实践困惑展开讨论,在观点分享与策略推荐中达成理念提升。

2.沙龙研。

沙龙研以解决师幼互动中的真实问题为目的,围绕相同或类似问题,通过教师间的自由组合,进行随机而灵活的研究讨论,强调过程性和在场性。如小班级部针对小班幼儿表征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组织有研讨需求的教师相聚研讨,探讨出相对易行又多元的小班记录方式。

3.结对研。

结对研更关注教师专业梯队间的指导与互助。教师间有序搭建“师徒小队”,自主生成“兴趣小队”,针对一点进行多元多次研讨,后续进行组织展示,相互检查成果,分享经验。例如中大班教师结合幼儿建构游戏的作品与表达,开展观察跟进、支持引导的结对讨论。

(四)第三阶段:行远自迩——行动研究,发散经验

园所梳理出共性的基础做法,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再生发各具亮点的“记录形式与记录内容”。

1.小班级部:简单的记录,是对内心世界不简单的表达。

幼儿记录形式:小班幼儿更多偏向感知运动,他们更多运用简单线条与言语等进行自我表达。

2.中班级部:丰富的记录,是对身边生活的敏感感知。

幼儿记录形式:中班幼儿尝试用绘画、手工以及录音机等进行自我表达。

教师记录方式:逐字逐句地用文字记录幼儿的语言,教师可多进行平行角色的影响示范,有重点、如实地记录。

3.大班级部:连续的记录,是对游戏学习的深度思考。

幼儿记录形式:大班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表征,按照自己探索的时间顺序连续记录。

教师记录方式:如实记录的同时,关注幼儿语言表达的准确和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五)第四阶段:沉淀反思—评估问题,铸造质效教师一对一的倾听记录,关注每一个幼儿内心的情感情绪与表达表征,采取适宜性的跟进策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更具互动性。

教师要主动观察、用心贴近、主动沟通、诚实记录,消除师幼间的刻板割裂感,实现彼此的双向奔赴。

2.更显真实性。

幼儿有完全的自主权、掌控权,可以随时、随地、随事件和心情等一切内外在因素进行记录表达,教师只需如实记录。

3.更有生长性。

幼儿持续记录形成长期、不断一对一更新的记录本,既让幼儿本我的内在精神、心理世界可视化,而且能“日记”式地展现幼儿线性成长的历程。

4.更具兼顾性。

师幼倾听记录的互动过程,能兼顾个体与整体两方面,教师在随机与计划中和每一名幼儿实现对话互动,一定程度上保证班级师幼间的互动频率与水平。

二、回归原点的项目式研修特色

()微项目研修“大有可为”

1.视角聚焦。

以教师倾听记录为项目主题,从明确的互动学习,到循环的研讨推进,再到进阶的策略优化,小切口问题富含巨大的研修价值。教师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倾听记录、有效支持,从而与幼儿建立更加平等的“对话体系”。

2.视域扩大。

由倾听记录的聚焦点,不断拓展学习与实践的视域,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重视教师独特的互动风格与记录方式,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凝练中,催生具有普遍性与特色性兼之的师幼互动策略,进而对课程的拓展深化与后续的应用推广产生影响。

3.策略创新。

基于教师与幼儿共同在场的倾听记录,自下而上的自主探索与自上而下的归纳反思两轨并行,不断形成螺旋上升、多元立体的研修模式,营造善于学、精于研、乐于施、勤于思的教研氛围,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园所保教质量。

()师幼互动中“教学相长”

1.教师:倾听幼儿,看见自己。

教师每日倾听幼儿活动的想法与感受的过程,是看见、看懂幼儿的过程,更是审视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的学与研、施与思,是自我审视与客观理解的过程,在互动经验的螺旋增长中实现师幼间平等而深入的对话。

2.幼儿:关注个体持续发展。

教师的一对一倾听和记录,更加关注每一个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充分满足幼儿自主表达的需求。幼儿可以在不同场域、状态下进行自主而有个性的表达,在自然的生活、学习中展现自我,增强自信,获得主动而全面的发展。

3.园所:保教质量动态提升。

以点带面,以“师幼互动”为聚焦点慢慢渗透保教质量评估的方方面面,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线结合的方式,形成“学·研·施·思”一体的探究模式,以学促研,以行践学,有目标、有步骤地去推动幼儿园保育保教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关注师幼的双主体研修反思

聚焦《评估指南》的学习与实践,“师幼互动”项目研修为抓手,以“学研施思”四维一体的项目模式,有效解决教师散点式观察、盲目式互动的原发状态,回溯研修过程,以下几点仍需推进:

()平等对话的多样性记录

幼儿的表达表征与教师的倾听记录,既体现幼儿自主的“专属性”,又具有个体与整体适宜调整、随机与计划互为补充等特点,促进师幼平等对话。但是幼儿表达表征的不确定性以及年龄差异性,要求教师记录的形式应更多样,更灵活,充分满足幼儿探索与表达的需要。

()四维一体的螺旋式研修

以文件一个要点的学习、实践为突破口,强调“小而精”的微项目研发,建立“学习—研讨一实施一反思”四维一体教研模式。瞄准课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理念学习到实践落地的教师研训项目研发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

()师幼互动的减压式态势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以直接的“倾听—记录—跟进”为桥梁,教师享受更多读懂幼儿的特别时刻,缓解疲惫与倦怠;更期待在倾听记录的同时,给予幼儿更多学习与发展的支持,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

 读书笔记(六)——师幼互动研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