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二)——园本教研

标签:
教研幼儿园优质 |
分类: 学习情况 |
时间: |
读者:许贤飞 |
|
标签:教研园地 |
作者:姚健 |
|
标题:《立足教研,促进保教质量发展》 |
||
摘自:《上海托幼》2019年3期,第18页 |
||
教师队伍是幼儿园保教质量之本,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则是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平台,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保教质量这个庞大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以下结合我园的教研实践,提炼高质量教研活动的关键要素,探讨它们与保教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问题意识是教研的前提 教研要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然而,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教研就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寻找一对一的解决方案,因此“从宽泛的问题到一个统一的结论”的教研模式十分常见。事实上,要找到一个问题不难,但要把问题分析透彻却不容易。 在一场关于“餐厅环境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的研讨中,教师们最初列举了这些问题:餐厅布局过于呆板,用餐形式单一,环境的教育目的性太强,用餐习惯标语过多……深入研讨后,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环境创设过于倾向成人视角,忽略了儿童视角”。可见,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解决幼儿的用餐兴趣问题,仍然会回到传统做法,但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最终找到了症结所在,还为更多的环境创设打开了新思路。 因此,基于问题的教研本质是教师始终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为发现更多的问题而教研,为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而教研,这是开展教研的基本前提,也是提升教研有效性的必须。平等对话是教研的基础教研与一般的个人研究不同,是一个基于对话的研究平台,它尊重每位教师的话语权,更注重教师间经验的交流和智慧的分享。然而,在这个对话平合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话语权不平等,如领导或者教研组长的“一言堂”、经验教师在教研中的强势地位等。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普遍认为,骨干教师因为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其言论对教研更有价值,因此骨干教师多发言、青年教师多倾听成为教研的常态,让教研失去了平等对话的基础。 幼儿园保教质量,从来不应该只体现在“某一位优秀教师”或“某一个班级”上,它是团队教育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以教师群体对话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活动——教研之于质量的重要意义。教研就像一场头脑风暴,这个风暴可能不会在一开始就形成,但在分享、思考、讨论和争辩中,无数个小旋风集合起来了,团队中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当风暴平息后,留在每位教师脑海中的启示便成为了他们的观念、经验和智慧。 二、机制创新是教研的保障 教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管理者要提高教研的有效性,发挥教研对保教质量的推动作用,离不开机制创新。 1.赋权教师,引领组长 教研不是开会,它的问题来源永远是儿童,而教师是发现和解决儿童问题的第一发言人,只有将教研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权与决策权赋予教师,才能真正激发教师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赋权不等于放任,作为管理者,需要通过一些管理手段来确保教研的有效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教研组长的培养。教研组长个人的专业素养、思维品质、语言能力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研活动的质量。我园现有二十余位教研组长,我们除了提供各种研讨、培训学习机会来提升组长的个人素养外,还通过对若干教研现场的剖析与讨论、组织教研组长的访谈,形成了《教研活动引导性方案》,引导教研组长开展有质量的教研活动。 2.立足需求,“定制”教研 我园是一所拥有四个校区、近百名教师的大规模幼儿园,教师们既有在教育教学研究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在实践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例如,刚入职的新教师,急需知道日常带班的基本方法;经验型教师希望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骨干教师则需要以课题引领发展等。 对此,我们从2010年开始尝试和研究分层教研,将教师按发展阶段分为见习教师组、2~3年教师组、4~6年教师组,而6年以上的教师则根据研究兴趣形成一个个专题研究小组。这样就按需形成了年级小教研、部门大教研、分层教研“三组鼎立”的教研格局。 我们还鼓励教研组开展联动教研,让青年教师有机会跟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团队对话,也让不同教研组之间拥有互通资源、互享经验的平台。同时,我们也鼓励每个教研组创新教研形式,如辩论、主持轮值、微格教研等。 优质的教研孕育优质的课程,更磨砺优秀的教师。今后我们仍需要在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机制创新上有更多的尝试与努力,使教研在保教质量提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