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一)——“扎根”研训

标签:
教研教师成长 |
分类: 学习情况 |
时间: |
读者:许贤飞 |
|
标签:教研园地 |
作者:陈彩霞 |
|
标题:《“扎根”研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
摘自:《幼儿100》2019年1/2月,第101-104页 |
||
我园是一所有着62年历史的体制内老园,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一次又一次课改的浪潮中踏浪而行。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也在一次又一次改革的阵痛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持续推进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我园的课程改革正面临着断层期,主要体现在:部分骨干教师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改的中坚力量;一批“二胎妈妈”备孕、怀孕、生养,课改中坚力量薄弱;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息,导致课改负重而行;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还处在成长期,对于课改更是懵懵懂懂。为了确保我园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跨越断层,持续稳定地推进,我们决定采用回头看的园本培训方式,追溯课程改革的源头,从理论提升、有效观察、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重新回顾和深入梳理,我们称之为“扎根”研训,以此帮助年轻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提升专业能力,让富有实践智慧的中年教师增强理论修养,改造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激发课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园教师向下扎根的专业生长态势。 根据本园教师专业化断层的现状,我们以全园共性研训和传帮带层级研训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活动。在启动“扎根”研训活动前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引导年轻教师根据专业方向重新选择师傅,形成“青蓝”对子。第二,成立以园长为首的教师专业成长导师团,针对每位教师的特点进行传、帮、带。第三,重组教研组。改变以往以领域区分教研组的方式,把现行教研组重新划分为有效观察教研组、课程资源教研组、环境创设教研组、户外活动教研组、自主服务教研组和集体活动教研组。一系列的改革为后期寻根研训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扎稳理论之根,打牢专业之基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学前教育课程改在全国如火如茶地进行。然而无论怎么改,百川归海,的只有一个: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发展,为国家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的人。因此我们始终认为,只有在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的课改,才是有意义的课改,才是不会跑偏的课改。因此《幼儿园奢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我们理论学习的根本。 (一)共研共训学《指南》 在重温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指南》作为教师观察幼儿并进行科学评价的常模,被列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开学初,各年级组长就梳理出本年级组幼儿在《指南》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行为表现,制作出思维导图,打印并张贴到教师办公桌旁,让老师们在组织活动时能随时随地看到、对照到,能够解读幼儿,为幼儿提供支持。同时我们还将这样的思维导图做成手册版,让老师随身携带,随时翻阅,随时学习。 (二)精研精训传帮带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创设教研组的老师们通过多种方式指导教师创设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环境。一是在一日活动随机走班,对照《指南》中的幼儿发展目标看班级环境,观察幼儿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材料投放,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二是进行现场研训,提供理论指导。 例如:中一班开展“行走家乡”的主题活动时,在班级的阅读区里,老师用粉色的地垫、精致的小沙发、可爱的手偶娃娃为幼儿创设了温馨、愉悦的阅读环境,提供了有关家乡信息的人物、建筑、美食等方面的书籍。环境创设组的老师们走进了中一班的阅读区进行现场研讨时提出:4-5岁的幼儿在阅读与书写方面具有“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的目标,但是阅读区里却没有相应的材料支持,应该增设一张小桌子,提供一些纸和笔供幼儿自由表达。同时4-5岁的幼儿喜欢反复看自己喜欢的图书,那些被孩子们翻破的图书应该是他们目前最感兴趣的,对于这些种类的图书,应该在数量上增加一些,满足幼儿反复阅读的愿望。 二、扎牢观察之根,夯实专业之本 观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最基本的、必备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了解幼儿、支持幼儿成长的起点,也是课程生长点。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却是一个痛点,对于部分中年教师来说依然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依然回归零起点,从扎根入手,重新学习,反复研训,夯实专业之本。 (一)依托“三个一”共同提升 1.一本书。读书是我园的传统,尤其在遇到难点难题又没有专家及时引领的情况下,专业书籍是我们攻克难关的“尚方宝剑”。为了扎牢观察之根,我们开展了全园“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幼儿园为每位老师购买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鼓励老师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主阅读,之后通过老师自主申报、自由选择章节的形式,带领全园教师在业务学习时间集体分享、交流,脑力激荡,思维碰撞。我们用一学期的时间在研训中重新梳理了观察目的和观察目标的撰写要点、多种形式的观察方法、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观察分析的要点。 2.一面墙。每班一面观察墙,是两年前就提出来的话题,但由于没有教研的推动,它就被渐渐地遗忘了。如今,当这面观察墙又重新回到了老师们的视野时,版面上多了本年龄段幼儿《指南》各领域的发展目标。有效观察组的老师们会不时地到各班了解观察墙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研共学。一学期下来,当观察墙上碎片化的记录被串起来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点和个性表现一目了然。 3.一张表。观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专业能力强的老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设计一些观察量表,减轻撰写观察记录的工作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为此,有效观察教研组的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完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为小、中、大每个年龄段的学习与发展的关键经验各制订一张观察量表。她们在设计表格前进行了学习品质、社会性和情感发展、身体发展与健康、语言、读写和交流、科学、创造性艺术等方面的分工,每位教师查找相对应的资料,研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制订相应的观察量表。 (二)抓住“两个活动”交流指导 1.大讨论。教师们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观察经验后,我们组织了一次观察记录撰写比赛活动。35岁以下的教师每人上交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观察记录,年级组长、有效观察教研组组长、课程领导小组作为评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再将获得一等奖的观察记录打印,分发到每位老师手中,进行针对性的集体研训。关注重点:本篇观察记录从记录到分析到后续支持,值得借鉴学习的点在哪里?什么地方需要改进?课程的生长点在哪里?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她们明白,高质量的记录应该是与观察目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从众多事情和现象中捕捉、提取有效信息。给出的支持性策略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能推动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大家形成共识,所有的观察都是为评价儿童、为设计课程而服务的,我们要把观察记录当作研究来做,调动所有感官去观察、去反思,从而看见几童,看懂儿童,支持儿童。 2.现场会。聚焦观察现场,实时研训是将理论转为实践的过程,提升教师科学观察、精准解读,进行有效支持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每月一次的现场研讨由教师专业成长导师团的老师轮流主持,事先录制一段幼儿活动视频,所有老师共同观看,撰写观察记录,同时对分析评价和策略支持进行现场研讨。例如:在观察了小班区域活动“甜蜜糖果屋”后,大家各自就自己的观察对“甜蜜糖果屋”区域设置和教师指导的适宜性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糖果屋设置合理,临近美工区,两个区域可以串联、互动。糖果屋区域可以锻炼幼儿手部肌肉,巩固分类技能,发展人际交往,这个班级孩子这几个方面发展得都很好。视频中,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为一个糖果盒发生争抢,老师直接介入指导,要求孩子合用。针对这个问题,大家进行了研讨,有的老师指出,幼儿争抢糖果盒是因为教师提供的材料不足,应该发动家长收集糖果盒,解决此问题。有的教师指出,从幼儿操作的熟练程度看,此游戏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但从幼儿的专注程度看,他们很喜欢玩。但教师不能满足于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重复,要通过材料的跟进促进幼儿进一步学习。《指南》科学领域数学认知目标1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3-4岁幼儿具体表现中有“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可以投放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的泥工模具,让幼儿使用模具压出各种形状的糖果,投放标注形状标记的糖盒,引导幼儿看标记放入糖果。待幼儿操作熟练后,在同一个糖盒上贴上颜色、形状两个标记,引导幼儿根据两个维度放入糖果。后续还可以在糖盒上标注点子,幼儿可以根据盒子上的点子数量和颜色或形状标记分类计数。糖果是小班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很多关键经验都可以提供类似的媒介获得。另外,教师对于幼儿争抢行为的指导是治标不治本。教师可以利用集中分享时段,让孩子制订规则,以孩子自己能读懂的方式来呈现。 三、扎实课程建设之根,提升专业之能 幼儿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有能力整合各方资源结合本班幼儿具体实际,设计出能促进本班幼儿各方面发展的课程。某种程度上来说,课程建设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最高体现,因为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课程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落脚点。 1.共享专业引领。课程建设离不开专家的引领。我们根据教师课程建设中的难点和弱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和专家面对面学习、交流。首先,邀请专家来园做课程建设专题讲座。其次,购买优质网络讲座进行网络培训。再次,全额报销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的专业书籍。最后,加大教师外出学习的力度,确保每位教师每学期外出学习1-2次,并回园进行二级培训,分享、辐射学习精华。 2.分层审议观摩。课程的建构过程是行动的过程,老师们边实施边思考,边实施边调整,使课程方案不断优化。为发挥教师课程建设的主动性,提高课程审议的成效,确保课程的有效性、科学性,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互相观摩班级审议、年级审议。如中七班“冬·萝卜之趣”主题活动班级审议时,三位老师包括保育老师,她们从孩子对绘本《萝卜回来了》感兴趣说起,到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的饮食情况,以及老师童年玩过的萝卜车等,形成初步的课程网络图。观摩了中七班的班级审议后,教师们感叹保育员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大班组《亲爱的小池塘》是由幼儿的问题切入的课程。幼儿园小池塘是幼儿喜要的去处,暑假返园时幼儿发现池塘里的水绿了、少了,决定把脏水搬走。怎样搬?要使用哪些工具?水搬到那里?池塘四壁和底部的青苔怎么清理?教研组在审议过程中提出,既然是由幼儿的问题切入的课程,应该引导幼儿通过网上查询、向老师和家长请教,甚至请专家答疑解惑,在了解池塘水为什么会变绿,为什么会变少的过程中渗透生态观念。以点带面,全园老师都知道了如何审议,审议什么。 3.聚焦精品课程。由于我园“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儿童本位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实施,时时会有优秀的课程案例的呈现,但是这些优秀课程案例的实施者总是局限于几位老师。为了激发广大老师课程建设的热情,我们实施“优秀课程公众号推广”“课程故事群分享”等活动,不仅把优秀的教师推上前台,也把优秀的课程推向家长和社会。在“精品课程共研修”活动中,课程实施者会把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设计思路、策略改进、环境支持、材料支持、观察指导、课程反思等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帮助大家弄清楚课程实施的脉络。例如:分享《玩转小银行》课程案例时,陈老师从课程的起源说起,整个班级区域的设置,游戏的开展,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集体活动的开展,以及如何追随幼儿的学习经验和兴趣需求进行材料的调整和策略的跟进,都作了详细的解说。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站在幕后的忠实的服务者,为孩子们提供必需的材料,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组织幼儿参观、讨论、调查等,支持幼儿主动寻求答案,产生思维碰撞,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程里,大家看到了幼儿在课程中是那么热情主动地学习,他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学会了零钱凑整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数学运算能力。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规划,懂得了诚信、分享和爱,增强了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