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爱花:重构文学家形象,述评老作家贡献——评车向东著《郑伯奇评传》
2025-08-15 10:55:22
作为一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我天然地对自己家乡陕西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和文学名家情有独钟,总是有意识地关注和搜罗、如饥似渴地阅读陕西作家的各种作品和资料,常常因为与这些风流人物成为同乡与有荣焉。拿到2024年12月出版的《郑伯奇评传》后,我眼前一亮,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专门研究陕西籍现代作家郑伯奇的书。或许早已有以郑伯奇命名的书籍行世,而我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不得而知?及至读完全书后,我确认了自己的记忆力尚好,并得出自己的判断:这的确是国内第一部以郑伯奇命名的、专门研究郑伯奇其人其作其事迹的书,重构了郑伯奇形象,阐释了其各方面贡献,态度中肯,表述客观,不虚美、不隐恶,史料丰富翔实,结论令人信服,读之催人思考,思之让人感慨,可谓陕西籍现代作家研究的新突破。能在该书上架铺货阶段就得以一览为快,幸甚至哉。
我认为该书的贡献和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丰富了陕西地域文学研究,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陕西籍作家中,相较满目繁花的当代作家,现代作家人数较少,贡献不大,历来较少得到应有的研究和评价。其中,横跨现当代、参与和见证了“五四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共和国文学”、中国左翼文艺先驱和陕西现代文学建构者之一的郑伯奇生前身后颇遭冷遇可为其一代表:在《郑伯奇评传》出版之前,庞大的文学研究群体竟不见其传记或专门评论其一生作为的专著问世,也许是因为郑伯奇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角色或什么头面人物,也许是因为他生性低调、谨慎谦抑、自甘淡泊、不尚虚誉,也许是因为他没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传世之作,也许是因为他曾发表《郑伯奇脱离民盟启事》而有历史污点——该书作者详细考察了郑伯奇长期以来较少受到关注的诸多主客观原因,深刻剖析了其写作初衷:“基于爬梳、传承、学习、发扬光大郑伯奇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与深化郑伯奇研究这两方面的思考,笔者在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和艰苦卓绝的准备,希望通过本书的写作,为郑伯奇研究大厦添砖加瓦。”[1]书中详细论述了郑伯奇的人生经历、文学历程、文学贡献、代表性文学建树,尤其是以相当篇幅述评了郑伯奇各个人生阶段在家乡陕西的生活和奉献、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编辑出版、电影、戏剧、小说等文艺领域的作为,从而于深化乡贤研究的角度丰富了陕西地域文学研究,对陕西“文化强省”战略的细化实施也不无积极作用,于专注个案研究角度对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此即该书最大的价值或贡献所在。
以丰富史料为据,用客观事实发声
1.该书一大特点是前文提及的史料丰富翔实。如第40页引用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资耀华回忆录《凡人小事八十年》相关史料,来说明郑伯奇留日期间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期间与同学同好交往交游的具体情况。又如第113页至114页述评郑伯奇在创造社关心关爱“小伙计”叶灵凤时,引用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叶灵凤著作《读书随笔》中相关自述文字。再如全书列举了6个表格,统计了郑伯奇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名称、时间、体裁、署名及其主编的丛书的名称、作者、体裁、出版时间等等信息,为后续深化郑伯奇研究提供了方便。再如全书目录之前呈现了8幅郑伯奇不同时期的独照或合照或他人为其做的画像,以及1幅毛泽东签发的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任命书,《血训图》剧照和编剧导演演员诸人合影各1幅、郑伯奇纪念会照片1幅,共计12幅图片,使得全书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增加了读者对郑伯奇及其贡献的感性认识。
2.该书作者善于将自己的观点隐藏于表述客观事实的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和感悟。如第356页至第361页引用了大量原始档案来呈现1947年郑伯奇被国民党陕西当局逮捕入狱后的具体情形,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读者设身处地去对当时当地的郑伯奇产生同情的理解,做出审慎的判断和客观的评判。作者还善于条分缕析郑伯奇在某时某事某领域的贡献,凸显其在当时乃至以后的独特性,并直陈自己的观点。如第51至第60页分别从“积极参加‘少中’会议”“积极参与‘少中’大会会对会议主要议题的讨论,并形成文稿”“与‘少中’其他同人一道,积极主动向学会执行部提请议案”“联络与接洽北京大学学生赴日考察团”“积极向‘少中’主办的刊物和国内刊物投稿”等五方面详细论述了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郑伯奇在该会的活动。又如第233至第237页论述郑伯奇“从事电影理论建设和普及工作”时,分为三个点:“大量撰写电影理论文章,参与电影节斗争”“积极翻译外国(主要是苏联)先进的电影理论”“主编电影刊物,普及电影知识”,从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郑伯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贡献。
编辑不够认真,部分表述缺憾
1.该书多处体现出编辑不够认真和严谨,可谓该书一个败笔。如该书书脊和封面印刷的出版方都是上下依次排列的“陕西新华出版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然该书版权页“出版发行”一栏印刷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不知依据何在。又如该书目录前有4页《序》,而目录中却未呈现“序”,与常见书籍目录方式大相径庭。再如第46页脚注印刷为“同”,明显是校对失误。
2.虽然“全书重点置于郑伯奇文学活动相对活跃和文学成就相对丰硕的建国前,也用一定篇幅描述和分析了建国后他的生活经历和文学活动”[2],但相较郑伯奇漫长的一生,从人民共和国初肇的1949年至其逝世的1979年,解放后他在家乡陕西生活了整整30年,几乎是他人生的三分之一,全书却只用一章共107页的篇幅来评述,关于彼时彼地的郑伯奇的社会政治思想没有深入评析,“回避”了许多东西,造成了些许缺憾。也许这是客观原因,可能也有主观原因。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郑伯奇评传》也不例外。它对郑伯奇研究的某种程度上的总结或曰首创之功、对陕西地域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助推之功,凡是读过该书的读者,应当都是认可的。它的某些不足,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瑕不掩瑜。我们感谢作者为宣传陕西乡贤所做的努力。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的挖掘、作者的进步,《郑伯奇评传》定会日臻完善。
注释:
[1][2]车向东:《郑伯奇评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第4页。
野爱花:重构文学家形象,述评老作家贡献——评车向东著《郑伯奇评传》
作为一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我天然地对自己家乡陕西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和文学名家情有独钟,总是有意识地关注和搜罗、如饥似渴地阅读陕西作家的各种作品和资料,常常因为与这些风流人物成为同乡与有荣焉。拿到2024年12月出版的《郑伯奇评传》后,我眼前一亮,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专门研究陕西籍现代作家郑伯奇的书。或许早已有以郑伯奇命名的书籍行世,而我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不得而知?及至读完全书后,我确认了自己的记忆力尚好,并得出自己的判断:这的确是国内第一部以郑伯奇命名的、专门研究郑伯奇其人其作其事迹的书,重构了郑伯奇形象,阐释了其各方面贡献,态度中肯,表述客观,不虚美、不隐恶,史料丰富翔实,结论令人信服,读之催人思考,思之让人感慨,可谓陕西籍现代作家研究的新突破。能在该书上架铺货阶段就得以一览为快,幸甚至哉。
我认为该书的贡献和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丰富了陕西地域文学研究,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陕西籍作家中,相较满目繁花的当代作家,现代作家人数较少,贡献不大,历来较少得到应有的研究和评价。其中,横跨现当代、参与和见证了“五四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共和国文学”、中国左翼文艺先驱和陕西现代文学建构者之一的郑伯奇生前身后颇遭冷遇可为其一代表:在《郑伯奇评传》出版之前,庞大的文学研究群体竟不见其传记或专门评论其一生作为的专著问世,也许是因为郑伯奇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角色或什么头面人物,也许是因为他生性低调、谨慎谦抑、自甘淡泊、不尚虚誉,也许是因为他没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传世之作,也许是因为他曾发表《郑伯奇脱离民盟启事》而有历史污点——该书作者详细考察了郑伯奇长期以来较少受到关注的诸多主客观原因,深刻剖析了其写作初衷:“基于爬梳、传承、学习、发扬光大郑伯奇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与深化郑伯奇研究这两方面的思考,笔者在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和艰苦卓绝的准备,希望通过本书的写作,为郑伯奇研究大厦添砖加瓦。”[1]书中详细论述了郑伯奇的人生经历、文学历程、文学贡献、代表性文学建树,尤其是以相当篇幅述评了郑伯奇各个人生阶段在家乡陕西的生活和奉献、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编辑出版、电影、戏剧、小说等文艺领域的作为,从而于深化乡贤研究的角度丰富了陕西地域文学研究,对陕西“文化强省”战略的细化实施也不无积极作用,于专注个案研究角度对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此即该书最大的价值或贡献所在。
以丰富史料为据,用客观事实发声
1.该书一大特点是前文提及的史料丰富翔实。如第40页引用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资耀华回忆录《凡人小事八十年》相关史料,来说明郑伯奇留日期间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期间与同学同好交往交游的具体情况。又如第113页至114页述评郑伯奇在创造社关心关爱“小伙计”叶灵凤时,引用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叶灵凤著作《读书随笔》中相关自述文字。再如全书列举了6个表格,统计了郑伯奇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名称、时间、体裁、署名及其主编的丛书的名称、作者、体裁、出版时间等等信息,为后续深化郑伯奇研究提供了方便。再如全书目录之前呈现了8幅郑伯奇不同时期的独照或合照或他人为其做的画像,以及1幅毛泽东签发的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任命书,《血训图》剧照和编剧导演演员诸人合影各1幅、郑伯奇纪念会照片1幅,共计12幅图片,使得全书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增加了读者对郑伯奇及其贡献的感性认识。
2.该书作者善于将自己的观点隐藏于表述客观事实的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和感悟。如第356页至第361页引用了大量原始档案来呈现1947年郑伯奇被国民党陕西当局逮捕入狱后的具体情形,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读者设身处地去对当时当地的郑伯奇产生同情的理解,做出审慎的判断和客观的评判。作者还善于条分缕析郑伯奇在某时某事某领域的贡献,凸显其在当时乃至以后的独特性,并直陈自己的观点。如第51至第60页分别从“积极参加‘少中’会议”“积极参与‘少中’大会会对会议主要议题的讨论,并形成文稿”“与‘少中’其他同人一道,积极主动向学会执行部提请议案”“联络与接洽北京大学学生赴日考察团”“积极向‘少中’主办的刊物和国内刊物投稿”等五方面详细论述了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郑伯奇在该会的活动。又如第233至第237页论述郑伯奇“从事电影理论建设和普及工作”时,分为三个点:“大量撰写电影理论文章,参与电影节斗争”“积极翻译外国(主要是苏联)先进的电影理论”“主编电影刊物,普及电影知识”,从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郑伯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贡献。
编辑不够认真,部分表述缺憾
1.该书多处体现出编辑不够认真和严谨,可谓该书一个败笔。如该书书脊和封面印刷的出版方都是上下依次排列的“陕西新华出版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然该书版权页“出版发行”一栏印刷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不知依据何在。又如该书目录前有4页《序》,而目录中却未呈现“序”,与常见书籍目录方式大相径庭。再如第46页脚注印刷为“同”,明显是校对失误。
2.虽然“全书重点置于郑伯奇文学活动相对活跃和文学成就相对丰硕的建国前,也用一定篇幅描述和分析了建国后他的生活经历和文学活动”[2],但相较郑伯奇漫长的一生,从人民共和国初肇的1949年至其逝世的1979年,解放后他在家乡陕西生活了整整30年,几乎是他人生的三分之一,全书却只用一章共107页的篇幅来评述,关于彼时彼地的郑伯奇的社会政治思想没有深入评析,“回避”了许多东西,造成了些许缺憾。也许这是客观原因,可能也有主观原因。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郑伯奇评传》也不例外。它对郑伯奇研究的某种程度上的总结或曰首创之功、对陕西地域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助推之功,凡是读过该书的读者,应当都是认可的。它的某些不足,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瑕不掩瑜。我们感谢作者为宣传陕西乡贤所做的努力。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的挖掘、作者的进步,《郑伯奇评传》定会日臻完善。
注释:
[1][2]车向东:《郑伯奇评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