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智名:关于西外话剧社《李想的理想》的几点思考
| 分类: 论校园戏剧 |
《李想的理想》是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外话剧社在首届陕西省大学生话剧节上演出的剧目。该剧主要讲述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李想,因父亲公司破产,陷入了迷茫、困惑、还有点自我毁灭的状态。在经历了女友、室友、同学、以及找工作的一系列事情之后,李想最终找回了自己的理想。
首先谈一谈主题与人物。
《李想的理想》在思想内容上的关键词是:成长。故事从主人公李想的个人经历出发,通过其后的戏剧性发展,使得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自我成长得到很好的展现。而在李想个人形象上所体现的大学生群体的特征,诸如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和大学宿舍舍友的情感交流方面和充满正气的对待世界的方式等等。这些既有对社会现实反映也有对现实的超越。李想在受到打击后的消沉状态是我们大学生都曾经历过的。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男主多崎作被相处甚好的朋友突然断交,在之后一段时间里他被内心的孤独与黑暗所侵蚀,每天如行尸走肉般活着,由此带来的是体重的骤减和短暂出现的自杀想法。李想与多崎作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在某些方面类似。在走出内心的苦闷之后,李想开始了寻找工作的旅程。面对年轻导演的略带神经质的表演要求,李想在明白其真实意图后,直接地拒绝了他。之后的叔叔事件更体现了这一点,那声“这工作我不要了”,是一种对抗的声音,是李想自身同他叔叔,某个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斗争。可以这么说,他在尊重自己内心意志的前提下,做出了也是最符合我们所设想的理想的选择。理想化固然美好,但也有小缺陷。李想被贼的同伙算计而反被绑在电线杆上。这一幕体现出主人公善良中带着一丝憨厚、真诚的气息。
该剧中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是令人深思的。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大学毕业生被要求具有劳动者基本技能,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承担起整个庞大机器中的小齿轮的责任。但是这种要求有些不合理。在我们接受教育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教科书与试题。在进入大学前,我们的基本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是已经固定了的。想要去改变这些是很难的。所以在大学里,我们的改变也是基于固有的行为模式与习惯的。因此,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就体现出差别性和等级性了。
全剧是以李想的成长为核心。那么他的心路历程就显得很是关键。但是李想在从消极沉闷的状态中走出来的过程却使我产生了疑惑。他在面对女友,室友时所表现出的颓废状态,却在感受到同学的悲惨的工作经历后产生了突然的转变。仿佛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在之后的几个事件里,李想也是以一个重新出发的姿态所面对,所解决的。若单纯的归于人的特殊性,我觉得是稍显不恰当的。心境的转变是需要条件的。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描述了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东坡,因周遭环境而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中。却在自然中得到治愈,从《赤壁赋》中得到人生境界的升华,实现了他自身的突围。
其次是舞台艺术。
《李想的理想》中的表演者是大学生,故事的发展也围绕大学生展开,所以从整体效果来看,该剧的演出效果还是很好的。不过瑕疵自然也存在。第二幕李想的室友打牌的场景,有些无法带入之感。他们一开始打牌的那一情节略微有些尴尬。虽然可以明白想要体现大学生狂欢的场景,却总感觉有些欠缺。
在布景设置上。《李想的理想》将开幕的场景设置为,一张双人床搭配一个桌子。这个搭配表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地点,也增强了观众的认识,使得之后的打牌娱乐活动更会获得共鸣。不仅如此,该剧通过特定场景的视频画面,使得舞台的空间感得以扩大,也使得这一场景的塑造体现的更具吸引力。每一次场景的切换都会有背景音乐来调节观感。
再次是剧中的爱情和师生情。
本剧中的爱情线是美好且纯洁的。双方都为彼此奉献了很多,为这段关系的稳定做了很多的努力。但当时间慢慢走到现在之后,随着我们能看到的东西越多,我们原本关于这个事物的理解就会因此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如对双方关系的思考和双方地位的对等等问题。男女二者因生理层面的差异,而导致思考层面的差异。在叔叔事件中,面对笑笑选择了叔叔的结果,李想在拒绝了叔叔的条件后离场。他选择了从自身角度出发所能保护笑笑的方式。但是从我们路人的视角来看,笑笑当时的做法,是我们多次见过的。为了保护另一半而甘愿自我奉献的女性形象。
在李想与辅导员的对话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不仅仅是“路在脚下”这四个字,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能从简单的话中得到感悟。但随着这句话语在一定限度里给予我们的刺激达到了一定限度,它下一次就得更能震撼人心,才能达到原有的效力。所以,我们会希望结局的升华能有不同的话语,以能有新奇的体验。不过话语的力量是有限的。就如同鸡汤一般,一开始热血澎湃到最后的古井不波。它可以成为一时的使用物,却不是长期的使用物。到最后如果不能转化为人的想法和一套落实的行为的话,其作用只会提高阀值而已。李想在最后选择成为一名视频创作者,就是在与老师的对话中明确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最后一点感想。
《李想的理想》是关于认识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李想是个特殊的选择对象。一个年轻、有活力、充满希望的青年人。虽然他与社会中的各种力量相比,显得较为弱小,但他的存在就是一种希望的象征。他在最后找寻到了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个大圆满结局。李想的故事暂且结束了,可我们的故事还要继续。我们也许会有所变化,也许会继续自己的节奏。生命旅程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你不知道何时会发觉本心。这是逻辑无法推导出来的生命的节奏。正如李想突然去找工作一般。我们不知其踪,也无法准确预测。对于李想来说,他在周围顺境之时,处于消沉之态。在周围改变、稍显阻碍之际,他在自我奋进。这种设定很具戏剧性,也证明了自我力量的关键。
在客观认知自我并努力适应环境的力量。这种力量与规则的碰撞,就是那些经历的内核所在。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我们敬佩英雄的品质和他们的成就。也对其落败感到遗憾。究其原因,崇拜神的实质在于崇拜人本身。我们寄托于自身的愿景于英雄身上,也从中收获了重新面对的勇气。《李想的理想》也是如此,我们看戏时沉浸其中,看后也学到了应对世界的方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