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浅析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构图与音乐

分类: 张艺谋研究 |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
“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于一体。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大红灯笼高高挂》
先来谈谈电影构图的几个特点。
首先,影片通篇采用了极端对称性构图。不管是大院里的门,院内的灯笼还是屋内家具的摆设,无一不是对称的,都极具空间美感,同时又表达了一种不可动摇的秩序与威严的意思。片头颂莲身后的方方正正的窗户像监狱一样束缚住了她,这也暗示了颂莲的悲惨命运。
其次,影片构图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极强的纵深感。一层套一层的门,一层一层的房子,人物被压迫在这深邃的空间里,十分渺小又无法逃脱,而这种对称式以及围框式的构图使影片整体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颂莲喝醉那场戏,大少爷站在门外,围框式构图将大少爷的那种无奈和相比于老爷的不足轻重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俯拍机位营造的屋檐相连的构图,将陈府那种死气沉沉的气氛发挥到了极致。颂莲站在院内听见笛声的那一画面,整个画面中封闭的对称性建筑占据了大半个画面,而颂莲只是小小的一个迷糊的人形,这种构图暗示了颂莲与老爷力量的悬殊,预示了颂莲被封建大家庭压迫却无力反抗的命运。以及片末颂莲一一个人在围墙内的陈府游荡,大俯拍将颂莲的渺小与陈府的浩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观众可以直接的感受到颂莲在这没有人气的深宅大院里的无助。
再来分析一下电影中的配乐。
本片中,赵季平采用的是交响组曲,音乐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剧西皮流水的银子加工而成的“循环圈”,以女声合唱的无词歌、乐队及京剧打击乐的另类组合来演绎,音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超出了影片,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颂莲初到陈家那天,身着学生装一个人提着箱子走在路上,背景音乐是迎亲的唢呐声,画面与声音的对比,也暗示着这场婚姻的不幸。
片头锣鼓声响起,标题出现,具有时代感和传统韵味。锣鼓声在影片中出现多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影片的剧情走向也有一定的暗示。影片中每一个季节的交叠更替都是在锣鼓声中完成的,这也暗示了无论过多久经历多少事情,这个大宅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也不会发生丝毫的变化。同样每次点灯都伴随着急促的锣鼓声,这使得点灯这一行为有一种非常严肃的仪式感。在紧促的锣鼓声中,带出了四太太“怀孕”的消息,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三太太约颂莲去打牌时,颂莲不小心发现了三太太与高医生之间的秘密。此时梅珊唱戏的背景音乐也彰显了颂莲当时内心的波澜不惊与恐惧。锤脚象征着老爷的宠爱,锤脚的声音总是响彻大院的,被宠幸的太太听见这个声音是享受的,而被冷落的太太们听见这个声音便是刺耳的,令人不安的。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无词的女和声部分,在表达人物情绪的时候就会出现。同房时的女和声背景音乐,暗示颂莲从此就要被禁锢在这大宅院里的悲惨命运;三太太向颂莲倾诉二太太的所作所为时,女和声像是在哭诉这大院里的冷漠,不近人情;颂莲“怀孕”后四院的红灯笼挂起时,女和声背景音乐意味深长,象征了权利地位,颂莲陷在其中不可自拔;雁儿被送医时,悠长女和声暗示了雁儿接下来的命运;以及影片末尾,颂莲在被墙框起来的画面里游荡,女和声则暗示了这大院里周而复始的一切,结局永远是悲。
还有画外音的使用,全片我们只能听见陈老爷的声音,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他的正脸,无论是他开心的宣布给四院点长明灯,还是生气的命令给四院封灯。而这一画外音的使用也使得他在片中的“统治者”符号和统治地位更为明显。
张艺谋喜欢大红色,从《红高粱》到《黄土地》,前者表现原始热烈的生命力,后者表现落后婚俗体制下的逃脱。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依旧使用了大量的红色,该片却更强调色彩的对比给人带来的冲击,让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矛盾表现的更为强烈。同时张艺谋巧妙的运用色彩,构图与音效来加强了影片的悲剧感。在影片中,只有夏秋冬的往复却从来没有出现春,这也暗示着在陈家大院永远不会有春天。在封建体制的重压下,颂莲完成了由反抗到顺从再到精神死亡的一系列改变,究其原因,还是封建社会的落后愚昧。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女人永远踏不出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