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佳雯:观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感

(2019-04-05 11:41:07)
分类: 艺术界

说实话,这个年代出生的我们,其实是很少看戏曲的。印象中小的时候偶然也会看cctv-11的戏曲频道。但是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连电视都很少接触,更别提戏曲频道了。

印象中年少的时候有在电视上看过昆曲,《哀江南》里面中的《离亭宴带歇指煞》的一段: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段年少时听不懂,长大后又觉得太悲。第一次摘抄到这段话,是因为做文字摘抄的时候,摘抄到孔尚任的《桃花扇》:眼看他起朱楼,要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现在回看,才发现原来都是戏曲。戏曲原来这么美,我一向是个文字控,热爱摘抄那些或短或长的句子或段落。细细翻看摘抄集时才发现我关于戏曲方面的摘抄真的很多,大多都是无意识保留下来的。越剧《蝴蝶梦》中的段落:从今后,远书归梦两幽幽。我会常记先生好,我会常想南山幽。会思念,紫竹萧萧月如勾,溪光摇荡屋如舟。会思念,那一宵虽短胜一生,青山在绿水流,让你我只记缘来不记仇。多来优美而哀婉。戏曲究竟为何如此美,这种美并非是楼阁虚妄的一般的感叹,而是深入人心的,光唱词都能让我感受到舞台之上到第四面墙之间那些哀婉久绝的动人故事。

蔡佳雯:观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感

而后在学习电影相关的知识时,浅浅了解过舞台剧与戏曲的表现手法。戏曲首先的最基本的便是坐唱念打。戏曲不唱,那就没有后半部分的曲儿了。念又讲究着喷口、节奏、气口、韵味、情感等,有韵白、散白、引子、数板,有没有功底,上了台一听便知。就和电影里面的台词功底一样,戏曲中的唱和念在我看来是最影响戏曲观感的存在。听曲,舞台与观众席的距离毕竟存在着。坐后排和坐二楼更是无形拉远了更长的距离。此时只有先声夺人,只听曲,而非看曲。而那做和打的法则,又带着一些虚实结合的意味。舞台上是没有天气变化的,但是观众的想象都会随着角儿们的动作而去补充。就像刮风下雨时,白衣书生赶路。如何表达下雨,只见书生打伞出场,把伞举在前面,疾步赶路。到了剧情点,便要收伞,书生的收伞也是有不少讲究,他还要甩了甩伞面上的雨滴才算完。所谓的虚实结合也不过如此。给你一个物件为实物,其他所以的虚拟场景和情节都由演员的动作和演绎来完成。

而今年近年末的时候,才和舍友一起去现场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之前我唯一看过的戏曲都是忘了在哪个城市旅游的时候,跟着旅游团,免费送的当地旅游宣传的戏曲。那说是戏曲,感觉更像是个舞台剧。名字也被我忘地一干二净。就记得最后给人的感觉是无比震撼的。除了这个以外,看过最和戏曲有关的便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那句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至今念念不忘。关于电影中那些描绘的时代变迁和人物悲喜更是深入人心。程蝶衣穿着明黄的贵妇服倒在地上,眼泪缓缓滑落的镜头更是印象深刻,世间绝色不过如此。去看戏曲的过程中,因为找不到那家剧院,还和舍友坐过了站,本来是提前一个小时去的,最后到场的时候反而迟到了几分钟。没有看到开头,一时很长时间都没能进入戏曲的那种情感,带着莫名的脱离感和割裂感,甚至一度觉得有些无聊。坐过站,走错路的疲惫感甚至都涌现了上来。这样的疲倦一直到了楼台会的片段。楼台缱绻诉衷肠,方省英台女红妆。往事流芳非可挽,而今追忆俱成伤。先声夺人的说法真的没错,在昏昏欲睡的瞬间,真的是曲的调子让我彻底清醒,并且觉得出乎意外的好听。形容词匮乏到我真的只能形容好听。那种说不上来的吊得高高的调,却又不刺耳。带着某种韵味。而到了最后祝英台哭坟的段落。说实话每个人都听过梁祝的爱情故事,但是大多对最后双双化蝶印象深刻,对那段祝英台哭坟的理解并不深刻。

蔡佳雯:观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感

祝英台那么爱梁山伯,最后在他坟前哭似乎是一件非常理所应当的事。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此情动天青冢开,解卿黄泉五更寒。直到那个出演祝英台的角儿唱起来的时候,才发现那个女扮男装爱上梁山伯的祝英台,在那个时候看着梁山伯的坟究竟是该怎么凄婉的心情和绝望。她生而为女。最后因女儿身而不得学习,又因祝家小姐的身份,要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马文才。祝英台这个角色,用我们当今的眼光去看,或许就还会嬉笑梁山伯竟然看不出来祝英台是女的。毕竟如今的电视剧的各种女扮男装的形象,那些扮相似乎都在挑战人们是否眼瞎。而在梁祝出身的时代,祝英台这个形象完全就是一个彻底的反叛封建社会的形象。她说要听男儿的课,于是绑上头冠就去书院了。她说心中只有梁山伯,于是披着她的凤冠霞帔飞奔到梁山伯的坟前,烧着黄色的丧纸。她说要和梁山伯一起离开人世,于是身化彩蝶双飞翼,翩翩起舞共云翥。虽说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但是用这样的视角去看,祝英台的角色形象的寓意和立意比起梁山伯要深刻和立体很多。但是并非是说梁山伯的角色是单薄而无力的。梁山伯更多是那种文弱书生的形象,看起来怯弱,甚至有点女性化的元素。但是他的内心和祝英台一样是刚直的。绝大多数时候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宿命,唯独在字上,我相信缘分天定。梁祝他们骨子里是一样的人,所以爱情的产生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天性、一种本能。这样的爱情是来源于灵魂之间的互相吸引,而并非是后世人嬉笑怒骂说梁山伯岂不是个断袖这样的粗鄙评价。正在梁山伯因为弹琴没有神韵而被老师讥笑不知情为何物时,祝英台从高高的山道上走过,他们遥遥对视,微微一笑,所谓目成心许,所谓一见钟情,这便是宿命。

《项塔兰》里面有关于这种爱情的说法:古老的梵语传说中提到传世注定的爱,两个灵魂因为业力的作用,注定会在相遇后为彼此神魂颠倒。传说前世注定的爱人,往往一眼就会认出,因为对方举手投足,思绪,动作,声音,眼中所传达的每个心情,都叫你怦然心动。所谓的命中注定,也不过是在那一瞬间,来源于灵魂深处的同类之间的互相吸引。喜欢一个人是很奇怪事情,只有他令你心痛,只有他让你什么都可以去做,只有他让你左右不知如何是好。你知道这世上有千人万人亿人,可只有他离得你的心最近,换个人就少了很多很多,你不能适应的很多。只有他想和他在一起共度一生的念头不奢侈还很期待。

这或许就是爱。古往今来,爱情永远都是各种艺术孜孜不倦的话题。而梁祝的爱情故事在我们封建时期更显得独树一帜。我国并非没有其他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陆游和唐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梅竹马。却因唐婉的不孕最终分别。俩人的《钗头凤》更是情真意切,相思万千。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唐婉在写下回应陆游的钗头凤后不久,抑郁离世。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更是名满天下,一曲《凤求凰》墙头追爱的故事何人不息,最后还是落得一个相如解作《长门赋》,竟遣文君怨《白头》的结局。陈阿娇和刘彻的过往更是因为故事的开头太美好,更显故事的结局太凄凉。君不见咫尺长门避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最终流落长门不复还。而正是因为有这些悲剧在前,梁祝最后的结局竟然还留了一分双宿双飞的意味。死而化蝶,将戏剧化发挥到了极致。都说中国人爱看皆大欢喜的结局,也不过是是因为不忍互相喜爱的男女之间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而分离。世间情动,不过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叮当响。梁祝的爱情不会是中国最初的爱情戏剧创作,也不会是最后。戏曲是艺术的承载体之一,它不会被历史彻底淹没,也不会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大放异彩。

蔡佳雯:观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感


蔡佳雯:观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