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朝霞: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深度解析

(2019-01-08 17:28:56)
分类: 艺术界

【摘要】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一生撰写了近50部剧本。他打破传统传统叙事模式,在不同创作阶段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同时代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行。《榆树下的欲望》是他中期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古希腊戏剧;贫民情怀;悲剧;宗教 

剧本的故事发生在美国新英格兰一个农场。故事的开始是年已76岁的农场主伊弗雷姆·凯勃特要娶年轻貌美的爱碧做他的第三任妻子,前两任妻子由于劳累过度相继离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两个儿子彼得和西蒙对农场生活厌倦,而且继承农场财产的希望也随着爱碧的到来而破灭,决定离家去加利福尼亚淘金谋生。第二个妻子留下的儿子伊本却不愿意放弃继承的权利,怀着对后母发自本能的仇恨,留了下来。爱碧只有生了孩子才能继承家产,但是年迈的凯勃特无法生育,爱碧只好施展魅力,勾引凯勃特的儿子伊本与她发生关系,终得一子。然而,就在她勾引伊本的过程中,对伊本产生了真正的感情。当伊本怀疑爱碧对他并无感情,只是为了得到田庄继承权时,爱碧为了证明自己的爱情,忍痛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婴儿。随后,伊本在报警之后,决定和爱碧共赴刑场。

 

一、    古希腊戏剧

 

从《榆树下的欲望》的故事文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菲德拉、美狄亚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影子。

(一)俄狄浦斯情结

相传希腊神话中,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死生父,娶母为妻。佛洛伊德由俄狄浦斯的故事演绎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名词——俄狄浦斯情节。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恋母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恋母情结。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男主人公伊本明显地表现出了俄狄浦斯情结。戏剧一开始,从伊本和两位哥哥的对话中,可以明显得看出他对父亲及母亲截然不同的情感。他对父亲恨之入骨。他说:“他不是我的(爸爸)……我不是他的——我不喜欢他——他不喜欢我。他怨恨父亲,觉得是他让母亲每日劳累而早逝。他说:“他杀了她!……难道不是他让妈妈像奴隶一样劳作而累死的吗?对于母亲,他则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她的依恋及观念之情:“我是妈妈的孩子——每一滴血都是!……我是她的——她的孩子。

伊本的恋母情结不仅表现在对父亲的憎恨和对母亲的热爱,还表现在他对其他两位父亲的女人的异样感情。在第一幕第二场伊本与哥哥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个女人——敏妮。伊本很喜欢敏妮,却从哥哥的口中得知,他不是家里唯一一个与敏妮有关系的,他们也与他有过关系,更让他惊讶的是第一个与他有关系的男人是自己的父亲。他的内心感到愤怒,而她的愤怒并不是因为敏妮欺骗了他,而是因为,父亲有一次成了他的情敌。他挑衅地向哥哥们说:“现在她属于我了!”他本来想一拳打在她的脸上,却改变主意占有了她,他说:“我在意她,并不只是因为她丰满而温暖,主要是因为她是他的。这句话就是他对恋母情结的真实流露,因为她像母亲,由于伦理道德他不可能占有母亲,于是他将父亲的另一个女人占有,且因为她曾经是他的女人,让他有一种报复的快感,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对父亲憎恨的反映。

  父亲的第三位妻子爱碧一直引诱伊本,最终她利用伊本对母亲的怀念而引诱成功。在第三幕第二场中,爱碧与伊本的对话深刻地反映出了伊本的恋母情结:

爱碧:给我讲讲你的母亲,伊本。

伊本:没有什么。她很善良,她很好。

爱碧:我也会善待你,对你好。

伊本:有时候她会给我唱歌。

爱碧:我也会给你唱歌。

………………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爱碧利用伊本的恋母情结,使伊本投入她的怀抱。

(二)菲德拉、美狄亚与爱碧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希波吕托斯的悲剧人物。他是雅典国王忒修斯的儿子,他崇拜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而厌恶女人和爱情,因而招来了爱神阿弗洛蒂忒对他产生了强烈的爱情。菲德拉向希波吕托斯求爱而遭到拒绝,于是羞愤自杀,并给丈夫写下遗书诬告希波吕托斯企图侮辱她。忒修斯大为震怒,于是借助海神波塞冬的力量,让希波吕托斯无辜殒命。这个故事被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写成著名的悲剧《希波吕托斯》。

希腊神话中,美狄亚是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爱上了来到岛上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王子并对他一见钟情,不料对方后来移情别恋,美狄亚由爱生恨,将自己亲生的两名稚子杀害以泄愤,最后酿成了悲剧。

《榆树下的欲望》中,明显可以看出爱碧是菲德拉和美狄亚的结合。刚开始,爱碧是菲德拉,爱上了自己的继子伊本,在被拒绝后爱而不得诬陷伊本想要侮辱她。戏剧的后半部分,爱碧又变成了美狄亚,为了向伊本证明自己的真心,忍痛杀死了自己襁褓中的孩子。

 

二、狂欢化语言

 

中世纪时期,每逢狂欢节期间,不同阶段、不同地位、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人们在广场上随便亲昵和接触,消除了各种形态的畏惧、敬慕、礼貌等,自然地营造了狂欢节所固有的平等、自由、欢乐和坦率的气氛,广场语言就是在这种气氛中形成的不拘一格的平民语言。广场语言常常表现为讥笑、责骂、夸赞、赌咒发誓、插科打诨等。广场语言世俗化正是对官腔语言的解构,这种贬低化、粗俗化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剧本《榆树下的欲望》第三幕凯伯特举行晚宴,组织音乐舞会排队,庆祝自己老来得子。舞会变成了狂欢广场,邻居笑儿子伊本给父亲凯伯特戴了一顶绿帽子,在场的乡亲们和音乐师开始拿76岁的凯伯特开涮。小提琴师聊到伊本在何处时说道:“ (因为对他而言一个兄弟诞生了。)老凯伯特被弥漫着恶意的笑声激怒了,疯狂地冲进了舞队,又吼又跳,粗言乱语满口喷出:

你们在咩咩地叫个啥就像一群羊羔一样?为啥不跳了,混蛋?我是叫你们来跳舞的一来吃、喝、高兴高兴的可你们却坐在那儿像一群得了瘟疫的母鸡,咯咯地笑个不停。你们像猪一样吃了我的,喝了我的,是吗?………

在这个充满狂欢的舞会上,没有比凯伯特更滑稽的小丑了。剧中有很多辱骂、赌咒、粗俗的广场语言,有的人放肆地大声谑笑,有的人哄笑,有的人窃笑。奥尼尔用冷幽默的方式来讽刺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阴暗面。

 徐朝霞: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深度解析


二、    爱尔兰之魂

(一)时代背景

尤金·奥尼尔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时代。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机器自动化生产代替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美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充裕。然而,机械化的生产冲淡了美国传统工业中人与人的亲情、朋友、同事和邻居的关系,人们之间变得冷漠无情,甚至你死我活。

《榆树下的欲望》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现代工业文明语境下人的无助、无奈和迷惘,人与人彼此之间越来越冷漠、疏远,这种个体的孤立状态使人们深感失落、孤独、焦虑和不安。这是人类归属感缺失造成的精神状态,奥尼尔像其他同时代的人一样愈发认识到理性的缺失以及科技对人的异化,他苦苦找不到身份归属,陷入身份荒原的痛苦深渊。农场主凯伯特的一生可谓是都在不断的追求财富。七十五岁的凯勃特拥有一片田产,他和两位前妻生有三个儿子,但对田庄占有的欲望让父子之间相互痛恨、相互仇视父亲凯伯特的性格情,没有亲情、更没有友情,有的只有永无休止的占有。剧本里凯伯特有这么一段台词:“我要活下去,要永远的活下去,要是我办不到,在我临死的时候,我会一把火看着它烧掉。这里每一株麦穗,每一棵树,直到最后一根草,我会看着,看着一切都随我死去,没有人能占有曾经属于我的东西为着这种非理性的欲望,让他失去了这世上本该更珍惜的东西,他失去了妻子、儿子,朋友。

凯伯特的儿子们同样也在物欲与情欲的驱使下前行着,同父异母的兄弟明争暗斗,大家都为了财产心照不宣,甚至希望自己的亲生父亲早日死去。貌美年轻的艾比之所以会愿意嫁给一个老头,一方面是一个女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真正的家,感情的背叛、永远只能为别人劳苦的奴隶生活,让她情愿嫁给一个没有情感可言的老头子,只要他能够给她一个属于自己的港湾就像她出场的那句台词:“家真美,美极了!另一方面,这样子的男人可以让她很快就能继承一笔财富,这是她做梦也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她勾引伊本。在这个家庭里的悲剧,人的自然情感与本性被压抑和扭曲,对财产的欲望使父子、母子、夫妻与兄弟之间尔虞我诈,虎视眈眈,一个个都露出了贪婪、狡诈、邪恶、虚伪的嘴脸。

奥尼尔批判了但同时尤金奥尼尔也写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当爱情的火花进发的时候,他将冲破一切外界事物的干扰,包括对于金钱的占有欲。他们会变得真诚、善良、勇敢,为了得到一份真挚的情感而奋不顾身的去追求。但是这种追求所表现出来的疯狂依然造成了毁灭,这也正是故事的悲剧性所在。

(二)宗教背景

  奥尼尔是第三代爱尔兰移民,信奉天主教,但是家庭的悲剧让他在信仰还是不信之间徘徊,影响他的一生。他在爱尔兰与美国的身份中寻找自己的归属,在爱尔兰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创新。

清教自17世纪到达新英格兰,并统治新英格兰达几个世纪之久。应该说美国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清教主义物质和精神的拓荒史。清教徒们宣扬克制、禁欲勤奋和节俭。他们以刻苦耐劳、事业兴旺为人生的宗旨,以天助自助者为信条,倡导理性,信奉加尔文的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标准。它禁锢人们的情感,认为爱情无耻,本能是罪孽,使得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成了没感情的行尸走肉。奥尼尔极力批判清教给人们带来的禁锢和对社会带来的不良风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得以体现:

凯伯特对清教上帝有一种自觉自愿的认同,他是一个虔诚的清教教徒,他恪守清规戒律,生活勤俭节约,但冷漠、刻板、不近人情,像暴君一样奴役善良的妻子,如奴隶主一样对待自己的儿子如对待长工一样,却又剥削儿子和妻子对农庄的继承权。剧中凯伯特对艾碧讲述自己的拓荒过程时说:“我把石头从地里拣起,垒成高墙。在这墙上你可以看到我一生中的那些年月,每天垒上一块石头,上上下下地翻山越岭,把属于我的土地用栅栏围起来,这样我就从无到有遵循上帝的意志,这很辛苦,是上帝让我这么辛苦的。

(三)家庭悲剧

奥尼尔因为家庭的不幸,造成了他心灵上的创伤,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观念。

奥尼尔的母亲玛丽·埃拉是一位爱尔兰移民的女儿,出生于一个爱尔兰移民中产阶层家庭,在美国西南部最著名的修道院里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丰富的精神需求,才貌双全,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当一名修女和钢琴家曾是她一生婚后的埃拉不得不跟着丈夫过贫困的日子,到处巡回演出居无定所,常常一处只逗留一夜,住宿在肮脏的旅馆里,遥遥无期地奔波于全国各地。她从不参与演员们任何的社交生活,自然感到孤寂无比。更让她难过的是,成为演员之妻后,原来的富家闺友全都与她断绝了来往。因为,在爱尔兰天主教看来,剧院是滋生罪恶的地方,戏子是低下的。她只能常年在旅馆独守空房,等待丈夫詹姆斯归来。这是奥尼尔恋母情结的根源,母爱的缺失让他依恋母爱、渴望母爱,同样,母爱的缺失也造成他的作品中对女性命运掌控的影响。如《榆树下的欲望》中爱碧的女性形象就是一个贪财而失去自我不择手段的人,虽然后来为了真爱放弃了一切,但是结局杀害自己的孩子,与爱人共赴刑场的结局仍然是悲剧。《送冰的人来了》中唯一的三个女性角色都还是妓女的形象。

他的父亲在剧院干过各种杂活,也参与跑龙套,一开始只是小配角,做临时演员。但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并以他的天赋出演了基度山伯爵这一角色,最终成为戏剧明星。他20余年来为了养家糊口,不知疲倦地出演同一部戏剧《基度山伯爵》的男主角。由于贫穷的爱尔兰出身和坎坷的人生经历,他的各啬爱财,成为导致家庭悲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奥尼尔由于父亲的吝啬致使庸医开了吗啡处方给分娩度离家出走,暂住朋友家中。最为根本的是有两件事情他不能的母亲止痛,导致母亲染上毒瘾二十余年,造成整个家庭的悲剧;后来奥尼尔患上肺结核病后,最初被送进廉价的州立疗养院,康复后,父亲对他回家又进行资格审查,定要医生出具健康证明才能接受。前一件事使得奥尼尔在知道母亲吸毒的真相后,放弃了宗教信仰并拒绝和父亲去参加弥撒,开始酗酒,并从此随兄长杰米出入剧院、饭店、沙龙和妓院;后一件事致使他与父亲形成长达7年之久的隔阂。

结论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在古希腊戏剧、时代背景、家庭背景的影响下创作出的,他用狂欢化的语言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奥尼尔通过戏剧手法将金钱的罪恶淋漓精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揭示了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带来的罪恶,还揭示了人类在金钱面前丧失理智与灵魂的丑陋。他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描绘现代人的信仰危机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和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在当时的传统剧作中具有先锋意义,改变了戏剧创作模式,对美国戏剧的发展有划时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占斌:《多视角下的奥尼尔戏剧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2]郑飞:《尤金·奥尼尔爱的主题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卫岭:《奥尼尔戏剧的文化叙事》[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7.

[4]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修订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徐朝霞: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深度解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