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柳吉:读洪昇的传奇《长生殿》有感

分类: 艺术界 |
【摘要】洪昇的《长生殿》是写李杨爱情故事中引人注目的一部戏曲作品。作者站在“至情论”的视角,使杨贵妃与李隆基爱情、安史之乱历史政治两条主线交相辉映,相互结合。作者用别具特色的写作方法,使得其爱情主题具有时代意义。
《长生殿》是洪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戏剧舞台上一部场面恢弘的经典巨作。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不断有作品问世。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将他们的爱情传说和“安史之乱”联系起来描写,有白朴的《梧桐雨》在描写他们爱情主题的同时,有意通过他们的宫廷生活写出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而《长生殿》既继承了他们的成就又有所发展,热烈的歌颂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并联系他们的爱情生活,反映了封建社会复杂的矛盾斗争,抒发作者的爱国思想。从唐明皇和杨贵妃钗盒定情,七夕盟誓,到马嵬惊变,杨贵妃在马嵬坡下自缢身亡,唐明皇与杨贵妃天人相隔,余生陷入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中。作者着重改造充实了两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中国历来都有着“红颜祸水”的说法,从妲己,褒姒的例子就可见一斑。安史之乱的灾祸也很容易推到杨贵妃身上。但《长生殿》摆脱了女色亡国论的传统思想,将杨玉环与安禄山的私通情节删掉,意在塑造以一个虽然骄纵善妒,却对李隆基情真意切的女人形象。【埋玉】一出便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杨玉环之死还是存在很深的同情。不仅如此,还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和赞扬了她愿意牺牲自己来成全所爱之人的江山与性命。这时候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无疑是一个值得歌颂赞扬的古代女子对自己所爱之人的女性形象。而唐明皇的描写,也较为着重的写“悔”。在此前写李杨爱情的文学中似乎都没有或者说是极少涉及到“悔”。【哭像】羞杀咱掩面悲伤,救不得月貌花庞。是寡人全无主张,不合啊将他轻放。唐明皇对着那尊贵妃像哭诉,想起当年马嵬惊变,觉得自己羞煞非常,悔恨与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怎么救不得月貌花庞,后悔说“我当时若肯将身去抵挡,未必他直犯君王”,六军不发未必就敢犯君王,再一想“纵然犯了又何妨,就算是泉台上,我也倒博得永成双”啊。但是到今天,“如今独自虽无恙”,但想一想“问余生有甚风光”,无非“只落得泪千行,愁前状,人间天上,此恨怎能偿”。此时的唐玄宗不像一位帝王,倒像是个有情男儿,因为自己的过错,而痛失所爱之人。在迎哭中,哭出来的是一片苍凉。作者把自己的理想熔铸在他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中,表现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倾向性。
《长生殿》是昆曲的经典剧目,它结构完整,剧作的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波澜曲折。作者所用的语言清雅秀丽,有极为浓厚的抒情色彩。以【闻铃】中的《前腔》为例:淅淅零零,一片悲凄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着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听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这一大段唱词念下来,便能体会到唐明皇心中的凄哭悲怆与万分悔恨的心情。句句中透着情感的悲愁,只身的孤单,凄冷。随着对外围景物的描写,借着风声雨声。风声雨声历来就是文人墨客借景抒情的好借体。我们读到或者听到这段文字时,似乎就能看到唐玄宗对着伤情之处掩面痛哭的情景,而身边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是这世间唯一能听他诉说心中缠绵悱恻的倾听者和陪伴者。作者不仅是文字语言用得美轮美奂,归于他自身才华的原因。洪昇自己对昆曲便十分在行。《长生殿》可以称为昆曲教科书级的存在,它的曲律严谨和谐,每个场景所运用的曲调都不相同,却又都符合场景,适于环境,各处都有细致的安排。看完《长生殿》,似乎改变了历史书上所描述的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我心中的形象。之前对于他们俩,觉得不过是一位帝王与宠妃的故事。后来也是因为帝王的寡情让一位倾国倾城的宠妃为了江山而牺牲,而杨贵妃亦算是祸国殃民,死了不觉得有多可惜。因为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前例。但是洪昇似乎为历史上的他们注入了灵魂,让大家看到的不再是冰冷无情的帝王形象,而是一个有着深情和更多常人所有的情感的有血有肉男人,和不再是为了宠爱骄纵善妒的宠妃形象,而是可以为了自己所爱之人牺牲自己性命的可敬女子。他们两人的爱情故事在作者加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虚幻缥缈的结局后变得凄美动人,我想,这也是它成功流传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 李雯雯.长生殿的爱情主题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学院学报,2018(5).
[2] 康雪梅.多角度浅论长生殿戏曲再创作之路[J].戏剧之家,2017(10).
[3] 曾庆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