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五月,户部首先开铸当十大钱,文曰咸丰元宝,重六钱,与制钱相辅而行。七月乃增铸当五十钱一种,重一两八钱。同年十一月谕令各省推行铸造大钱,并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钱三种;当千者重二两,当五百者重一两六钱,铜色紫,当百者重一两四钱,铜色黄,皆磨滤精工,光泽如镜,文曰咸丰元宝;而减当五十者为一两二钱,当十者为四钱四分,又减为三钱五分,再改为二钱六分。四年正月,宝泉局又铸当五钱一种,重二钱二分。接着又铸当二百、三百、四百大钱。在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清朝政府开铸的大钱有当四、五、八、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以及当千等计约十六个等级的咸丰各类大钱。
在《中国古钱大集》中关于当三百为试铸品,未予发行,传世仅见二品,尚有当四百者,然事物迄 今未发现。除了上述记载之外,在此期间,宝泉局事实上中间还试铸了当三百、当四百值等的大钱(克勤王还铸有星月纹百、二百、三百)。阅谱可知,谱载有“宝泉局咸丰元宝当三百”黄铜钱一品(批曰有当四百者,失去至今未见。参见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而在该谱中,继续其它泉谱之言,曰此宝泉局咸丰元宝当三百钱乃试铸品,未予发行,且是“仅见”二品,一级,无定价,十分的珍罕。
上述之论,试铸品的定性,表示赞同,在当时快速通货膨胀的时期,三百、四百两个值等,意义不大,不如直接铸五百、当千两个等值,就像今天的人民币一样,有十元、五十元,百元,即能满足流通需要,中间再搞出个三十、四十元,实无必要,也会大幅增加制币成本。试铸之后即行放弃,而正由于该钱为试铸品,故其铸量当然有限,遗存稀薄。只不过,首获首见此钱的泉家,仅见过一二枚,故在记载中便留下了所谓“仅见品”之说。后续泉家再著泉谱,通常自己不得其见或者再见,便直接转录前者之说。有铸造,就肯定有遗传,发现迟早罢了,本人偶得的咸丰元宝背宝泉当四百,形制规整,大小合适,包浆老道,锈色自然,岁月流痕鲜明,历史过渡性自然,为钱币珍品,钱币正面为汉文“咸丰元 宝”四字,直读,背面上下穿汉文“当四百”,左右穿满文“宝泉局”。直径为53.64mm,重量62.48g,红铜,藏品虽已饱经历史百年的风霜洗礼,币面却无太大的磨损 ,除了钱币边缘及地章有小裂纹之外,品相也还不错,也算精致了,是咸丰元宝里的精品。
咸丰铸币,名目繁多、版式复杂,为中国历代铸币之最。而其中,咸丰年间,所铸背宝泉局咸丰元宝“当四百”极其稀有。
想要集齐一套咸丰元宝,是非常的困难的,而这枚当四百还是一枚试铸品,是当时并未予发行的,属珍稀类到代真品钱币。
如果您有意向收藏此精彩藏品,请联系本人,我将钱币挂在掏宝网店里,直接下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