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背铸梵文的“大元通宝” 本人藏有一枚背铸梵文的“大元通宝”(见图),面文为“大元通宝”(直读),背文却是非专业人士能读懂的梵文,至今为止,也从来没有什么现代的专业人士能够读出来。
内蒙古大学语文研究所 陈老师 试判断此钱为“盛典纪念钱”;背铸梵文试译为“大日如来真身法言钱”
古印度梵文,不仅对藏文化,而且对中亚及远东文化产生过影响、对中国中原文化也产生过影响,“大元通宝”背铸梵文,可以说是梵文对中国钱币文化的一个影响,这是一个例证。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226年回师途中,灭掉西夏,1227年7月病逝,是年,其孙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的一个王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强制推行不兑换的宝钞制,甚至多次禁止金属铸币的使用,使纸币成为其基本币制,所以,元代铸钱的次数与种类虽多,但数量并不多。元代铸币,钱文读法、文字及内容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有的钱上有蒙、汉两种文字,而钱背铸有梵文的则更少,它们都证明中国的钱币文化是以汉民族为主,兼容了少数民族文化及古印度梵文文化。
元朝是成吉思汗建立的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的主要部分,元朝皇帝名义上是各独立汗国的大汗,各汗国之间有一定联系;但由于元军的强大,广泛的驿站制度,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发展并导致商业畸形繁荣,中外贸易与民间贸易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交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及民族的融合,也需要铜币流通。
元武宗年间(1301——1311年)铸的“大元通宝”,非年号钱。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 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匀。折十蒙文的发行量比较大,较为常见。汉文"大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均极其罕见,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此枚背铸梵文的“大元通宝”,大如折五,背四梵文,真书直读,近瘦金体。泉界前辈马定祥有批文曰:“此为大观手大元钱,背为梵文,甚罕”。本人所藏此枚“大元通宝”背梵文为脱谱折五形制,是为稀罕,面文“大元”二字大气,似有雄风余韵,再睹币背梵文,文化含量厚重,虽不能读,却耐人寻味,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