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公开课:《雨霖铃》教学设计

(2018-10-10 08:32:09)
标签:

公开课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http://s10/mw690/006YJBeVzy7ohycCSF359&690

雨霖铃教学设计

宁县一中  王芳丽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离别画面。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诗歌中抒发的离情别绪。

3、理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和融情于景。

学情分析:之前学习了柳永的《望海潮》,学生对柳永有一定的了解,也初步具有了赏析诗歌的能力,所以《雨霖铃》着重学习描摹画面,揣摩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描摹画面。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意象、意境,体悟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常规教具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学生齐读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点名说出这段文字表达内容:柳永诗风婉约缠绵,苏轼词风雄浑豪放。“杨柳岸晓风残月”为柳永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学习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名篇《雨霖铃》。板书:雨霖铃 柳永

(二)介绍词牌名《雨霖铃》:

“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

二、整体感悟:

(一)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二)学生自由朗诵,揣摩情感。

(三)点名朗诵,小试身手,激发热情。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其他同学说出词眼(伤离别)和感情基调(凄清哀婉、缠绵悱恻)。 板书:伤离别。

三、内容探究:

(一)上阕:

上阕围绕“伤离别”写景叙事,描写了寒蝉长亭图、兰舟催发图、执手相别图和烟波暮霭图这几幅画面。请描绘你感触最深的画面。

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教师补充。

1、寒蝉长亭图:

寒蝉  时令“孟秋之月,寒蝉鸣。”

长亭  送别之地“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

骤雨初歇  离别的天气

典型意象,营造凄凉的氛围。

2、兰舟催发图:

“留恋处,兰舟催发”

   “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留恋’,则不忍别;‘催发’,则不得不别。”

  (沈祖棻《宋词赏析》)

想留与不能留的矛盾。

3、执手相别图: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痛,“执手相看”而继之以“泪眼”,离别无可奈何,惟有“以眼泪洗面”了,这就是所谓的“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

通常,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无语”两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的伤痛。典型活动,倾尽不舍凄婉。

到底手算不算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一双手,包含的千言万语自然不必多说。朋友一次鼓励的握手,送来的就是满满的希望,恋人间的一次牵手,便是两颗青春的心的碰撞。多少多少的爱都藏在掌心的温热里。

4、烟波暮霭图: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此句由临别之时写到既别之后,由实而虚,突破了现有的时空局限,拓展了作品的容量。 “千里烟波”言其空间辽阔,“沉沉暮霭”言其暮色浓重。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由实入虚,去路茫茫、离愁沉重。

(二)下阕:

齐读,提问下阕重在抒情,哪些是直接抒情,哪些是间接抒情?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直接抒情。 指出离别、悲秋双重情感交织,愁意更加浓重。

杨柳岸晓风残月

想象之景,抒别后之情——间接抒情。

描摹“杨柳残月图”。“酒醒”照应前面的“帐饮”。今日之“帐饮”虽然“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寓情于景。

四、小结:

(一)诗歌结构:

内容上全词以      伤离别           为主线,以   时间      为顺序。

离别前描写环境;离别时描摹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体现“伤离别”。

手法: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齐读:浅唱离歌,风尘爱恨如无根浮萍飘摇不定。“相见时难别亦难”,杨柳岸边,拂晓的清风与一弯残月相伴。你茕茕孑立,我踽踽独行,“良辰美景奈何天”,只叹弦断有谁听。                            

(二)诵读这首词,注意轻重、快慢、语调等,读出情感。

五、作业:整理古诗意象:  柳  月   长亭  

六、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伤离别

七:教学反思: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画面,小组合作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生成了新的智慧。有些学生能够使用以诗证诗的方法解读诗歌,描绘画面,这是一个新的提升。但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热情方面我还需要继续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