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修行文化情感健康教育 |
古人言,“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大多数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容易情绪不稳定,甚至变成精神内耗,影响正常生活。
但若是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会拥有真正的健康、高深的境界和非凡的高度。
所以,稳定的情绪,是一个人最大的本钱。
《幽梦续影》有言,“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在古人的高级养生术中,赏花可以驱除烦躁情绪,利于养肝。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便是深谙此理的人。
他身在乱世,仕途坎坷,颠沛流离,还常常受人排挤,虽有文韬武略,却报国无门。
每当心中愁闷难解时,他就去种花、赏花。无论是兰、梅、牡丹,都是他的心头好。
醉心于花的芳容、芳香中,遭逢的不公、他人的冷语都随之消散。
兴之所至时,他还会挥毫泼墨,写下朗朗上口的诗句,“放翁年来百事情,唯见梅花愁欲破。”
正是这奇妙的“赏花破怒法”,陆游不仅活到85岁,还留下9000多首诗,成为中国最高产的诗人。
中医上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这些负面情绪若是肆意放大,定然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所以说,若是能拥有稳定的情绪,我们也就掌握了真正的养生秘诀。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乘船。”
人人都会有情绪,但如何接纳、调节自己的情绪却自有高下。
其实,情绪见人品,情绪里藏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气度。
王阳明是明朝的儒家大师、“心学”思想集大成者,却历经百死千难才悟透人生大道。
因得罪权奸,他被罚下诏狱、受廷杖、贬至贵州龙场。
初到之时,当地瘟疫横行,生活极苦,加上水土不服,王阳明身体不适,精神也几近崩溃。
眼看着不相识的吏员和仆人们一个个倒下,他逐渐意识到,即便焦虑、苦闷伤身伤神,不如积极乐观一些。
心若不动,万事从容。果然,面临生死考验的他不再日日担心夜夜忐忑,反而能专心读书、修道。
一天,静坐中的王阳明霎时间大彻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内心具足,无需外求。每个人,无论经历怎样的磋磨,都应该向内求,如此才能真正地得到度化之法。
自此,他潜心讲学,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影响了无数人,自己也成为一代宗师。
《小窗幽记》中有这么一句话,“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
心无杂念天地开,这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修养。
静心为之,故而方能致远。
有句谚语说,“急则有失,怒中无智。”
一个人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失去理智、损人害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曾国藩满怀信心地带领湘军出湖南入江西作战,却处处受阻:
江西官场极其不配合,不是毫不理睬,就是与他处处为敌;
江西的太平军气焰嚣张,无人拨付军饷,军事上陷入困局。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心力交瘁时,他又受到了父亲病逝的噩耗。不等得到朝廷批准,负气的他立即回家奔丧。
恰逢太平军内乱,湘军打了几次胜仗,咸丰皇帝直接命他在家守孝,名正言顺地撤掉了他的职。
这样一来,曾国藩的脾气也变得愈发暴躁,时不时地与几个弟弟、弟媳发生矛盾。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拿起《道德经》读起来。
当读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之前太过刚烈、莽撞,总想着展露自己的锋芒,所以才处处碰壁。
再出山时,曾国藩完全变了个人,学会了柔道处世,也更加自律,如旁人若言,“减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
最终,他位极人臣,还成为无数人的精神偶像。
《中庸》首章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后懂得节制,即为“和”。
越有智慧的人,越懂得调节情绪,越懂得保持平和心态,也越容易成事。
有人说,“人生到最后,拼的是情绪管理。”
一个人最大的能力,就是拥有稳定的情绪。
因为,情绪越稳,身体越好,修养越高,事业越顺。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愿我们都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好自己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