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战国

(2024-06-17 09:52:35)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历史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战国。

我记得,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关于春秋》,今天,延着这个话题继续讲。

我们都说: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感觉春秋和战国好像是同一个时期。其实,春秋和战国存在很大很大的区别。

我最近在读《易中天中华史》,根据易中天先生的观点:春秋和战国的不同,简直就像男人和女人的区别,虽然都是人,但是他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春秋,之所以叫春秋,这和史书《春秋》有关。它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个史学家——左丘明,按照鲁国12位国君的顺序,编写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一年叫一个春秋,所以这本史书叫作《春秋》,这段历史也叫“春秋”。

而战国,是春秋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汉宣帝时期的一个史学家叫刘向,编写了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发生的故事,所以后人就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

战国,战争的“战”,国家的“国”,可见到处都在打仗,礼坏乐崩、天下大乱。但是,他也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过程

春秋是东周的上半页,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止。鲁国的最后一位国君鲁哀公,被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瓜分了领土,也就结束了。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鲁国不在了,所以春秋也就结束了。

而战国的时间,有观点认为,是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因为东周的上半页结束,自然就进入了下半页。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战国应该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为什么要这样算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春秋时期,都是诸侯掌管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诸侯的家族——公族掌管自己的国家,而韩、赵、魏不属于公族人员,他们与公族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只能算是“卿族”,卿族掌管国家这是战国和春秋明显的不同特点。

我们以前说过:王的儿子叫作王子,王的家族叫作王族;公的儿子加作公子,公的家族加作公族。大夫的儿子叫作君子,他们的家族叫作氏族。

其实,并不是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叫作君子。君子指的是有继承权的人,没有继承权的,叫作“小人”。最初的君子和小人说的不是道德品格方面的区别。实际上,也不是任何人都叫做“小人”。贵族才叫“人”普通人叫“民”,或者“百姓”,黎民百姓指的就是贵族以外的平民。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怎么会被卿族瓜分呢?

因为内斗,因为晋国无公族。

晋国很大,所以他有两个国都,有两个国都,就有两股势力,双方内斗的结果就是自相残杀,死得都是自己人。到晋文公时期,基本没有什么公族,而且晋文公也不相信什么公族,就把权力分别交个“六卿”。这六卿,分别是: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家,而这六家的权力是可以世袭的,所以他们可以称为“卿族”。六卿也相互争斗,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之后,智氏向韩式和魏氏索要土地,韩式和魏氏敌不过他只好答应,但是赵氏坚决不从并且抵抗到底。韩式和魏氏知道赵氏一旦被灭,下一家就轮到自己,所以三家联合打败智氏,并且瓜分了晋国土地,晋国从此分为:赵、魏、韩三国。

周威烈王,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是早已势微,天下也不是他说了能算的事情,这时候只能封国给赵、魏、韩三家。这样看上去他还有分封的权力。实际上,他是封也得封,不封也得封。天下已经不是过去的天下。这一年是公元前403年,历史公认地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的时候究竟天下有多少个国家?

我知道的有三种说法:

1.7个国家。

2.23个国家。

3.103个国家。

7个国家指的是:韩、赵、魏、楚、燕、齐、秦。被称为:战国七雄。但是,我在读孟子的时候发现,孟子也是战国时期的人,孟子曾经到过一个叫作“滕国”的国家。滕文公因为夹在大国之间很难生存,请孟子给拿主意。孟子给滕文公出的馊主意是:广施仁义、赢取民心,然后带着国民集体搬迁到其它的地方建国。

孟子的主意对不对,不是关键,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国时期绝对不只7个国家。

同样的,103个国家也存疑。因为我听说春秋时期最多有108个国家(因为他是分封制,所以,一代一代越往下分,国家越分越多)。但是春秋时期有兼并战争,楚国是个大国,单单他一国就吞并了53个国家。所以,最靠谱的可能还是23个国家。

23个国家继续兼并最后剩下“七雄”。七雄的特点是个个都称自己为“王”。比如:魏惠王、齐威王、秦惠文王、韩宣惠王、燕易王、赵武灵王。全部都是自己封自己。反倒是周天子不再敢称王,称自己为“君”,最后也被秦国给灭了。

而楚国,算是蛮夷,不懂礼数,在春秋时期就称自己为王,与楚国一样在春秋称王的还有吴国和越国。这三国都是蛮夷。

什么是蛮夷?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叫作“天圆地方”,整个中国叫作“天下”也即是“普天之下”。而天下的四周是四片海域,所以“普天之下”也叫“四海之内”。中国位居中央,所以叫作“中国”。中国的四周,有东夷(齐国)、南蛮(楚、吴、越)、西戎(秦国)、北狄(匈奴)。

蛮夷没文化,不懂礼数,所以都称自己为王。

有一次,吴王夫差联合鲁国伐齐,为了表示对鲁国司马州仇的欣赏,居然赐给他盔甲和战剑。搞得州仇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应对。因为,根据华夏的礼仪,君主赐剑给你就是叫你自杀的意思。最后还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出来说:“州仇奉甲从君”。才算是把这件事情应付过去。

所以他们会在春秋时期就称自己为王,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春秋时期,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礼仪、礼节。这些都是周公姬旦定下的规矩。

即使两国不睦要打仗,也得守规矩。打仗之前,双方要派个使节见个面,“客气、客气”,比如:“鄙国的寡德之君如何、如何……”。并且打之前要等对方也列好阵,不能进行偷袭,如果有士兵受伤了,你就不能再打他。假如有士兵打不过你,向后退50步,那么你就不能再追他。所以在那个时期,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这叫:“不鼓不列阵,不重伤,不逐北”。双方打仗,就打一天,输的一方割地赔偿给胜利的一方。

可是,到了战国。根本没人守规矩。

双方打仗一打打几个月,杀人盈野。秦国,从献公到嬴政,发动15次大规模的歼灭战争,杀敌总数一百零二万八千人。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斩敌首级24万人;在长平之战坑杀降卒40万人。这还不包括其它国家的战争在内。

战国最后在秦王统一天下时告终。

所以说:礼坏乐崩。

礼坏乐崩,就是战国和春秋最大的区别。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

                                        王小明

                                        20246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