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与奢侈
(2024-06-12 10:11:04)
标签:
文化历史财经 |
分类: 杂谈 |
大家好!
今天的话题是——节俭与奢侈。
关于节俭与奢侈,它是一组反义词。通常大家都会认为,节俭是美德,而奢侈是陋习。
然而,事实确实是这样吗?
不一定。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已。与其说,它是一种德行,不如说,它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什么时候需要改变这种习惯呢?
看具体情况和需要。
在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都以节俭为一种美好的德行,而反对奢侈的生活作风。
这里需要稍作解释:奢侈不等同于浪费,并不是说,你只能吃一碗饭,非得点十碗,然后把剩下的九碗倒掉。
不是这样的。
奢侈,是指一种高端的消费。比如,一碗米饭一块钱,你想办法把它做成两百块的精品,提供给有这个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人享用。这样,既增加收入,又增加客户的幸福感。
这样的消费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
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思想家,叫作墨子。他留下了《墨子》这本著作,全书71篇,现在保存下来的有53篇。其中有他的政治主张、经济主张和宗教主张。阐述他的经济主张的主要是《节用》、《节葬》、《非乐》,这三篇文章。其中心思想就是——节俭。
在墨子看来在三代圣王时期(大禹、商汤、周文),之所以老百姓在水患和旱灾面前,没有出现饥荒,就是因为,平时抓紧生产,用时极度节俭而赢得的结果。
他认为:人们吃的食物,不需要美味,可以饱腹就行;穿的衣服不需要华丽,冬天保暖夏天清凉就行;住的房屋不需要豪华,能遮风挡雨就行;用的兵器不许需要精美,能抵御外敌和野兽就行。
这样的思想遭到了荀子的反对。
我个人也反对。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生活,人的一生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荀子就不赞成过度的节俭。他认为:大自然的出产十分丰富,一亩地可以出产好几盆的粮食;一棵果树可以收获好几盆的果实;山野上长满了蔬菜;一匹牛马,占有一辆车。墨子的思想如果被广泛奉行天下越节俭越贫穷。
在荀子之前的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管仲,就是一个提倡不用节俭,设置应该奢侈生活的政治家。这和当时齐国的经济状况有关。在管仲的治理之下,齐国是当时天下的最富有的国家,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管子》这本书,表面上是管仲写的,但是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其实《管子》不是管仲本人所作。
理由有二:
1.
2.
也就是说,《管子》是法家思想流派的不知名学者,合力借管仲的名义发表的书籍。其目的可能是想借管仲的盛名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
难道不是吗?
除此之外,我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要用管仲的名字出书。
其实《管子》这本书有些章节也提节俭。但是这和他本人的思想主张产生矛盾,这就更加证明了此书非他本人所作。
管仲不但不提倡节俭,而且主张奢侈。他认为:要想发展经济最好的办法是先修王宫,这和现代的基础设施建设差不多。修王宫的时候可以带动其它行业的经济发展。同时他还提出,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在烧火的木柴上雕花,用雕了花的木柴烧火,目的是提高劳动成本,增加就业。
很显然,管仲的经济政策是成功的。而他的经济政策是基于他们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也就是说:节俭和奢侈,不一定是美德和陋习,他可以是一种生活习惯,也可以是一种经济策略。
对于贫穷的国家来说,比如某国粮食不够,就应该节省用粮,保证不出现无粮可食的现象。而对于一个富裕国家来说,就应该鼓励多消费,多进行高端消费,努力使国家的经济能够“更上一层楼”。
当前,整个人类社会处于产品过剩状态,怕的不是你消费、多消费、多进行高端消费,而是怕大家不消费。
这和人类的生产力紧密相关。除了部分落后地区的某些国家,还有缺粮现象,全球都要解决商品过剩的问题。
过去,是卖方市场,消费者买不到商品,商家说了算;现在是买方市场,商家卖不动货,消费者说了算。绝大部分的商家都面临激烈的竞争,“卷”的很辛苦。
所以,在商品过剩的当今世界,节俭是不合时宜的举措。我们国家不断的想办法要刺激消费、刺激消费、刺激消费。刺激消费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通过某一有利的政策,让老百姓多花钱买东西,只有大家都多花钱买东西的情况下,国家的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你多花钱,商家多赚钱,国家多收税,军队才能多建造航母。
这个时期,再谈节俭是美德还合时宜吗?难道不是违背经济学的规律吗?难道不是违背国家的经济主张吗?难道不是与国家的政策背道而驰吗?
节俭曾经是一种美德,但是,有经济条件的朋友们,还是可以多消费吧,尤其是多进行高端消费。因为富人在进行高端的消费的时候,就是间接给穷人提供就业机会。
所以,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是奢侈已经不再是一种陋习。
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有不同意见,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