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先秦诸子
(2023-07-01 01:21:47)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杂谈 |
这两天,有一个傻兮兮的人,问我:“什么是先秦诸子?”我不明白她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什么?有可能是她听说我以前写过与先秦诸子有关的文章,所以想考考我?也有可能,她没有听说过“先秦诸子”不知道“先秦诸子”指的是什么?所以才会问这个傻兮兮的问题。
我承认,最近一段时间,书读得少,文章也写得不多,主要是有一些烦心事没有处理完。其实,说写得少,也写了一些文章,只是,很大一部分被新浪博客屏蔽了,他们认为我的文章含有敏感词汇。
年轻的时候,对科幻类的读物感兴趣,读很多科幻小说(主要是短篇的小说)、科幻杂志,进而对科普类的书籍感兴趣。有一段时间,我一天一本的阅读科普书籍。什么《物种起源》、《时间简史》之类的基本都有读过。
读过科普类的书籍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重塑世界观。使我们知道世界原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我开始相信唯物主义,排斥宗教思想。
后来,开始读哲学,包括先秦诸子的著作,也包括佛教的一些书籍。
最近又反过来读易学,我发现,易学并不算迷信,实际上它和唯物主义并不矛盾。讲得是“阴阳五行”的生克的道理。万事万物,有阴必有阳。先秦诸子里面的阴阳家,讲得就是阴阳五行的道理。
我们说的先秦诸子,就是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伟大的思想家。
包括: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以及纵横家的鬼谷子;名家的惠施与公孙龙;农家的许行;阴阳家的邹衍。
这些人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在秦朝之前,所以被称为“先秦诸子”。
在儒家里面,孔子和孟子的名声比荀子大,但是个人更加欣赏荀子。因为:孔子和孟子的理论,被认为是治国的理论,但是实际上更多的是在谈论道德。所以孔子和孟子是道德水平很高,但是政治水平不算高的两个思想家。之所以声名远播,是因为得到了统治阶层的利用和后世学者的追捧。而荀子虽然名声不如孔子和孟子,但是他的政治主张更加实用。当然,荀子也谈“修身立德”。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万物之首),因为人能群。那些狮子、老虎、大象,比人类强壮,但是,却敌不过人类,就是因为:人能群。
既然人类是一个群体,就必须要有领导,或者说统治阶级,否则,你不能役使我,我也不能役使你,这样,群体就会失去群体的优势,乱作一团。
荀子认为:“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老百姓的富裕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田野的丰收才是富裕的根本,府库的丰盈只是国家富裕的末节。
墨子和荀子相反,他反对等级制度,强调“兼爱、非攻”,反对等级制度同时反对战争。墨子认为:等级制度是害人的,富有的欺负贫穷的、强壮的欺负弱小的、官大的欺负官小的。社会就是因为等级制度才产生的矛盾。要求社会“兼相爱、交相利。
先秦诸子,大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最为杰出的(个人观点)要数韩非子。韩飞是法家集大成者,本来是儒家的荀子的学生,却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我们都知道,法家三系:
1. 慎到的——势。
2. 申不害的——术。
3. 商鞅的——法。
韩非集“势”、“术”、“法”于一身。强调依法治国、赏罚分明。
个人认为:在先秦诸子里面,讲治国最好的算韩非,讲哲学水平最高的要算老子。讲兵法最好的算孙子。
秦始皇曾经为了得到韩非不惜向韩国发动战争。
老子留给我们的文章不多,总共就上下两篇,八十一章。但是,言简意赅、用词简练、说理深刻。
老子本来是周朝国家图书馆的史官,因为周的没落,对朝廷感到失望,骑着一头青牛出关云游去了。路过函谷关的时候,答应关令尹喜的要求,临时动的笔写的文章。之后,老子的《道德经》被道教奉为经典,并且,道教还把老子奉为祖师爷。孔子也曾带着大雁作为礼物,去拜会过老子,像老子求教,并且把老子比作龙。
而孙子,在军事方面的理论在诸子里面应当排在第一。孙子讲的不是具体的战术。不像《三十六计》那样讲具体的战术运用。但是,他讲的是军事的理论和哲学。理论和哲学是最高的“统帅”,有了最高的“统帅”,才有具体的战略战术。我们知道,战略是谋略的纲领,它高于战术,也指导战术。但是,孙子的理论更高与战略,他可以指导战略的方向,并且总结了战争的规律。
比如:孙子告诉我们,战争是崇尚阴谋诡计的活动。
比如:孙子告诉我们,将领在外打仗,必要的时候可以不服从,远在天边的中央的指挥。
比如:孙子告诉我们,面对比我们强大很多的敌人,可以打赢才打,打不赢,就必须撤退,否则,弱势一方的坚持,会成为强势一方的俘虏。
又比如:用兵的规律就是避实击虚。挑好打的地方下手。
孙子的军事理论,到目前为止是整个地球上的最高军事理论。美国的西点军校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据说:小布什在打伊拉克的时候,天天枕着《孙子兵法》睡觉。
在先秦诸子里面有一个学术流派,叫“纵横家”,代表人物是“鬼谷子”,鬼谷子的很有名的弟子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他的弟子确实很有名,但是鬼谷子的著作,我个人感觉在诸子里头要算是排在最后的。当然,农家和名家的书没读过。不算在内。
纵横家就是外交家。天下大乱,诸侯交相攻伐,这给了纵横家很大的“活动空间”,天下一统之后,纵横家也就没有了活动的空间和存在的价值。
纵横家要想说服诸侯,所以很注重,说话的技巧和方法。但是,我个人感觉:说话的根源应该是一个“理”字。你说话说得合情合理自然能说服他人,你的话一点道理都没有,只是注重技巧和方法,那就叫强词夺理。
老实说:《鬼谷子》这本书,他在高谈阔论的时候,我有些不知所云。之所以对他有一点理解,也是来源于后人的解释和演绎。而后人的演绎可不可靠,是一个问题。
至于农家,讲的是:平等劳动、互利供给、等量交换。认为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但是,他忽略了,脑力劳动也是劳动。脑力劳动者可以不参加耕种。比如:大禹治水,忙得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哪有时间耕种?
名家是诡辩之学。代表人物——惠施,就是梁国的国相,也是庄子的好朋友。经常和庄子一起辩论。他们名家有可能就是讼师或者律师的鼻祖。其中有两个辩题:白马非马和离坚白。就是通过辩论的形势把白马说成不是马。把一块白色的坚硬的石头,通过辩论将它的白色的属性和坚硬的属性分开。也就是说:它只能是坚硬的石头或者白色的石头,但是,不可能即是白色的石头又是坚硬的石头。
阴阳家讲的是“阴阳五行”、“大小九洲”。阴阳五行就是我们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哲学概念。凡事都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比如:一个大苹果,你可以认为它很大。但是,它摆到一个西瓜面前,就会显得很小。这世界,有大必有小。大和小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这就是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道理。没有西瓜的大,又哪来的苹果的小?
阴阳家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向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还有九个,而九个之外还有世界。这是当时他们对世界的一种猜测。但是,世界确实不只中国这么大。
还有一家叫作“杂家”,这里不论。因为:杂家,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论述。他融合其他各家的思想为一家只用。
我想,今天的,关于先秦诸子的问题,应该可以算回答完了吧?